《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条例》深度解读:全文详析隐私保护条例,强化个人数据安全,构建和谐网络环境,守护您的隐私权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本文将深入解读《条例》全文,旨在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相关规定,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环境。
1、定义与适用范围
《条例》明确了个人信息、个人隐私数据、敏感个人信息等概念,明确了《条例》的适用范围,包括在中国境内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个人信息的行为。
2、个人信息处理原则
《条例》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原则,包括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最少、必要原则、明确、合理原则、诚信原则、安全原则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1)收集规则: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超出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不得收集与处理目的无关的个人信息。
(2)存储规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损毁、篡改等风险。
(3)使用规则:个人信息处理者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超出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不得将个人信息用于处理目的之外。
(4)公开规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公开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公开与处理目的无关的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敏感个人信息保护
《条例》对敏感个人信息保护作出特别规定,包括生物识别信息、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5、个人信息跨境传输
个人信息处理者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传输个人信息的,应当符合国家网信部门的规定,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6、个人信息主体权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条例》赋予个人信息主体多项权利,包括知情权、访问权、更正权、删除权、限制处理权、反对权、可携带权等。
7、违规处理个人信息责任
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侵害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广大个人信息处理者应严格遵守《条例》规定,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环境,个人信息主体也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依法行使个人信息权利,共同守护个人隐私安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