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监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旨在全面加强金融领域信息安全。新规强化了数据安全监管,确保金融数据安全,为金融行业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金融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加强金融领域数据安全管理,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中国银保监会于近日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监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旨在构建数据安全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职责,强化数据安全保护,确保金融领域信息安全。
明确数据安全监管目标
《办法》明确了数据安全监管的目标,即保障金融领域数据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具体包括:
1、保障金融领域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破坏等违法行为。
2、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置数据安全事件,降低金融风险。
3、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明确监管职责
《办法》明确了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在数据安全监管中的职责。
1、监管部门:负责制定数据安全监管政策、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数据安全检查、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金融机构:负责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安全防护,确保数据安全。
3、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金融机构开展数据安全评估、检测、咨询等工作,提供数据安全服务。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办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1、数据分类分级:金融机构应按照数据敏感性、重要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制定相应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2、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安全管理职责、流程、措施等。
3、数据安全防护措施:金融机构应采取物理、技术、管理等手段,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包括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备份等。
4、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金融机构应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发现、报告、处置数据安全事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强化数据安全监管
1、监管检查:监管部门将定期或不定期对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信用评价:将数据安全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对数据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金融机构实施惩戒。
3、信息公开:鼓励金融机构公开数据安全相关信息,提高数据安全透明度。
鼓励技术创新
《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在数据安全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数据安全防护水平,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数据安全合作,共同应对数据安全挑战。
《中国银保监会监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金融领域数据安全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办法》要求,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为金融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监管部门也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金融领域数据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