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案例,全面解析了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过程,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目录导读:
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定义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富程度的重要指标,水资源可利用量包括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
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方法
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是指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水资源,其计算方法如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河流可利用量计算
河流可利用量是指河流径流量中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部分,计算公式为:
河流可利用量 = 径流量 × 水质达标率 × 利用系数
径流量是指河流在一定时期内的流量;水质达标率是指河流水质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的水量占总流量的比例;利用系数是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通常取值在0.5~0.8之间。
(2)湖泊可利用量计算
湖泊可利用量是指湖泊蓄水量中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部分,计算公式为:
湖泊可利用量 = 蓄水量 × 水质达标率 × 利用系数
蓄水量是指湖泊在一定时期内的蓄水量;水质达标率与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与河流可利用量计算相同。
2、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地下水位以上、含水层孔隙中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其计算方法如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含水层厚度计算
含水层厚度是指地下水位以上至含水层顶部的垂直距离,计算公式为:
含水层厚度 = 地下水位埋深 + 含水层厚度
地下水位埋深是指地下水位距地面的垂直距离;含水层厚度是指含水层在水平方向上的厚度。
(2)可利用水资源量计算
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含水层孔隙中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量,计算公式为:
可利用水资源量 = 含水层面积 × 含水层厚度 × 孔隙度 × 地下水补给量
含水层面积是指含水层在水平方向上的面积;孔隙度是指含水层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地下水补给量是指地下水在一定时期内的补给量。
3、过境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过境水资源是指流经某一地区,但未在该地区停留的水资源,其计算方法如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过境水资源可利用量 = 过境水量 × 利用系数
过境水量是指流经某一地区的总水量;利用系数是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通常取值在0.1~0.5之间。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的应用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列举几个应用实例:
1、水资源规划: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项目,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水资源开发利用:依据水资源可利用量,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
3、水资源保护: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污染和浪费。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水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