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故障及其排除的方法是医疗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常见的输液故障包括滴管内液面过高、过低、自行调节、滴管内液面过高的排除方法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瓶身,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上,待溶液缓缓流下直至滴管露出液面,再将瓶挂回输液架上。滴管内液面过低的排除方法是夹闭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迫使液体下流至滴管内,当液面升高至滴管的 1/2 至 2/3 时,停止挤压,松开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滴管内液面自行调节的排除方法是检查滴管内是否有气泡,如有气泡,应及时排除。如果滴管内液面自行调节的原因不是气泡,应检查输液管是否扭曲、受压或针头是否堵塞,如有问题,应及时处理。
本文目录导读:
输液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但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影响治疗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输液过程中常见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包括溶液不滴、滴管内液面过高或过低、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等,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参考,提高输液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关键词: 输液故障;排除方法;临床护理
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的治疗方法,具有见效快、疗效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一些故障,如溶液不滴、滴管内液面过高或过低、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等,这些故障不仅会影响输液的顺利进行,还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排除输液故障,对于保证输液质量、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输液故障的原因
(一)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表现为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疼痛,应拔出针头,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端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位置过低或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或患者周围循环不良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瓶或放低肢体位置。
5、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长时间暴露在冷环境中或输入的药液温度过低所致,可局部进行热敷以缓解痉挛。
(二)滴管内液面过高
1、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可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面降至所需高度时,再关闭调节孔。
2、滴管侧壁无调节孔者: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瓶身,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待滴管内液面缓缓下降至所需高度时,再将输液瓶挂回原处并调节好滴速。
(三)滴管内液面过低
1、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可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时,再关闭调节孔。
2、滴管侧壁无调节孔者:可夹住滴管下端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迫使液体流入输液瓶内,直至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时,再松开滴管下端的输液管。
(四)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1、滴管或滴管以下输液管有漏气或裂隙:应检查滴管及输液管是否有破损、裂缝等,如有应及时更换。
2、压力过大:可调节输液速度,减慢点滴速度。
3、滴管内液面过高:可按照上述滴管内液面过高的排除方法进行处理。
输液故障的排除方法
(一)溶液不滴的排除方法
1、针头滑出血管外:立即拔出针头,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端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位置过低或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或患者周围循环不良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瓶或放低肢体位置。
5、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长时间暴露在冷环境中或输入的药液温度过低所致,可局部进行热敷以缓解痉挛。
(二)滴管内液面过高的排除方法
1、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可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面降至所需高度时,再关闭调节孔。
2、滴管侧壁无调节孔者: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瓶身,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待滴管内液面缓缓下降至所需高度时,再将输液瓶挂回原处并调节好滴速。
(三)滴管内液面过低的排除方法
1、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可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时,再关闭调节孔。
2、滴管侧壁无调节孔者:可夹住滴管下端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迫使液体流入输液瓶内,直至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时,再松开滴管下端的输液管。
(四)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排除方法
1、滴管或滴管以下输液管有漏气或裂隙:应检查滴管及输液管是否有破损、裂缝等,如有应及时更换。
2、压力过大:可调节输液速度,减慢点滴速度。
3、滴管内液面过高:可按照上述滴管内液面过高的排除方法进行处理。
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1、保持输液环境清洁、安静,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2、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洗手、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
3、输液用品应严格消毒灭菌,一次性输液用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
4、输液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二)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1、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2、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3、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输液,不得擅自更改输液的种类、剂量、浓度等。
4、认真核对输液瓶上的标签,确保输液的准确性。
(三)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1、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等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注意观察输液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疼痛、渗液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3、注意观察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四)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1、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的性质、作用等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先输晶体液,后输胶体液;先输钠盐,后输钾盐;先输刺激性小的药物,后输刺激性大的药物。
2、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之间发生不良反应。
(五)加强巡视
1、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故障和患者的不适反应。
2、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定期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
3、对需要控制输液速度的患者,应使用输液泵或调速器进行控制。
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但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影响治疗效果,临床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输液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加强巡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三查七对制度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等,以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提高输液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