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法》第二条深度解析,详细解读法条内容,强调数据安全责任,旨在构建全新的数据安全治理格局。
本文目录导读:
数据安全法是我国首部全面规范数据安全的法律,自202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共七章五十五条,旨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第二条规定明确了数据安全责任,为构建数据安全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基础。
第二条规定如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存储、销毁、提供、公开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侵入、干扰、破坏、控制信息系统。”
本条规定明确了以下内容:
1、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非法收集个人信息是指未经个人同意,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根据本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收集个人信息,这有利于保护个人信息权益,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
2、非法使用个人信息
非法使用个人信息是指未按照规定用途、范围和方式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本条规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使用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滥用个人信息。
3、非法加工个人信息
非法加工个人信息是指未按照规定对个人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筛选等处理行为,本条规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加工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4、非法传输个人信息
非法传输个人信息是指未经授权,将个人信息传输给他人或者将个人信息传输至境外等行为,本条规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传输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5、非法存储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非法存储个人信息是指未按照规定对个人信息进行保存、备份等行为,本条规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存储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6、非法销毁个人信息
非法销毁个人信息是指未按照规定对个人信息进行销毁的行为,本条规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销毁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7、非法提供个人信息
非法提供个人信息是指未经授权,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的行为,本条规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提供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8、非法公开个人信息
非法公开个人信息是指未经授权,将个人信息公之于众的行为,本条规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公开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9、非法侵入、干扰、破坏、控制信息系统
非法侵入、干扰、破坏、控制信息系统是指未经授权,对信息系统进行侵入、干扰、破坏、控制等行为,本条规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处理信息系统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信息系统安全。
第二条规定意义
第二条规定明确了数据安全责任,具有以下意义:
1、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条规定有助于保护个人信息权益,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2、促进数据安全治理
本条规定为构建数据安全治理新格局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推动数据安全治理工作。
3、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本条规定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数据安全事件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4、促进数据开发利用
本条规定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前提下,鼓励数据开发利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数据安全法第二条规定明确了数据安全责任,为构建数据安全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基础,在数据安全法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应严格遵守本条规定,共同维护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标签: #数据安全法解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