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课程大纲应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大纲需明确课程目标,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视觉基本理论、算法及应用能力。内容涵盖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目标检测、跟踪等。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目录导读:
课程概述
计算机视觉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如何让计算机通过图像和视频等视觉信息来理解世界,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视觉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有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
1、掌握计算机视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和技术;
3、具备一定的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第一部分:计算机视觉基础理论
- 1.1 视觉感知与图像表示
- 1.2 图像处理基础
- 1.3 信号与系统理论
- 1.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第二部分:图像处理技术
- 2.1 图像获取与显示
- 2.2 图像增强与复原
- 2.3 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
- 2.4 图像配准与变换
3、第三部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 3.1 模式识别基本概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3.2 特征选择与降维
- 3.3 机器学习基础
- 3.4 支持向量机与神经网络
4、第四部分:计算机视觉应用
- 4.1 视频处理与视频分析
- 4.2 3D视觉与深度学习
- 4.3 人脸识别与生物特征识别
- 4.4 计算机视觉在智能交通、医学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安排
1、理论课:每周2次,每次2课时,共计32课时。
2、实验课:每周2次,每次2课时,共计16课时。
3、课程设计:1次,共计8课时。
4、期末考试:1次。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系统讲解计算机视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实验指导法:指导学生进行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课程资源
1、教材:《计算机视觉基础教程》(周志华著)
2、参考书籍:《计算机视觉:算法与应用》(D.G. Lowe著)
3、在线资源:MOOC课程、学术论文、开源代码等。
课程特色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案例教学:通过经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视觉在实际中的应用。
3、开放式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预期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掌握计算机视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具备一定的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4、为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标签: #计算机视觉教学大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