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法定义的数据处理活动包括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从数据安全法视角解析,数据处理活动类型涵盖个人信息保护、敏感数据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旨在规范数据处理行为,保障数据安全。
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重要资产,为了保障数据安全,我国制定了《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数据处理活动的类型及其规范,本文将根据《数据安全法》的规定,对数据处理活动的类型进行详细解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处理活动的类型
1、收集
收集是指数据主体在业务活动中,通过合法手段获取数据的行为,收集是数据处理活动的起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主动收集:数据主体主动通过问卷调查、用户注册、交易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
(2)被动收集:数据主体在业务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自动收集数据,如日志记录、网络行为分析等。
2、存储
存储是指将收集到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存储介质上的行为,存储是数据处理活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本地存储:将数据保存在数据主体的服务器、计算机等本地设备上。
(2)云存储:将数据保存在第三方云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中心。
3、使用
使用是指数据主体在业务活动中,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应用等行为,使用是数据处理活动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预测等,为业务决策提供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数据应用:将数据应用于业务流程、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领域。
4、分享
分享是指数据主体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将数据提供给其他数据主体的行为,分享是数据处理活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内部分享:数据主体内部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2)外部分享:数据主体与其他企业、政府机构等外部主体的数据交换。
5、转移
转移是指数据主体将数据从一国或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国或另一地区的活动,转移是数据处理活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跨境传输:数据主体将数据从国内传输到国外。
(2)国内传输:数据主体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传输数据。
6、删除
删除是指数据主体将不再需要的数据从数据存储介质上清除的行为,删除是数据处理活动的必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物理删除:将数据存储介质进行物理销毁。
(2)逻辑删除:将数据从数据库中删除,但仍保留数据备份。
数据处理活动的规范
《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处理活动提出了以下规范:
1、合法性:数据处理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2、合目性:数据处理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得滥用数据。
3、最小化:数据处理活动应当遵循最小化原则,只收集和使用必要的数据。
4、安全性:数据处理活动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障数据安全。
5、可追溯性:数据处理活动应当具备可追溯性,确保数据来源、处理过程和结果可查。
数据处理活动是数据安全法中的重要内容,涉及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分享、转移和删除等多个环节,了解数据处理活动的类型及其规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