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合格性考试知识点归纳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2、地球仪
-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 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了经纬网。
3、地图的三要素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 方向: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即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
-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4、等高线地形图
-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可以判断地形的类型,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5、地形剖面图
- 地形剖面图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 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 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了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日珥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球磁场、电离层和气候的影响。
3、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 2800 千米,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极高,压力极大。
- 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地壳中的岩石主要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 地壳的物质循环:地壳中的物质在内外力的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形成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可以概括为: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3、大气受热过程
-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 大气的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它们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可以概括为:“七压六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导致全球气压带、风带也随之移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常见的天气系统
- 锋面系统: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差异很大,锋面系统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类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过境时会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过境时会出现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过境时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现象。
- 气旋和反气旋:气旋是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水平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的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水平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气旋过境时,会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过境时,会出现晴朗天气。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二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三是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这种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种类型。
- 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是指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生物等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密切相关,主要有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等。
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聚落的分布深受地表形态的影响,平原地区聚落密集,山区聚落稀疏。
-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交通线路的分布受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地形平坦的地区,交通线路一般比较密集;在地形崎岖的地区,交通线路一般比较稀疏。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系统、海平面等方面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 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 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可以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四大类。
- 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是高中地理合格性考试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