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全文发布,旨在深入解读法规,强化数据安全防护,构筑坚实防线,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数据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政务数据安全形势严峻,数据泄露、篡改、非法获取等问题频发,为加强政务数据安全管理,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制定了《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本文将深入解读该办法,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办法概述
《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共分为五章,包括总则、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安全保护、法律责任和附则,该办法明确了政务数据安全管理的原则、职责、措施和法律责任,旨在构建全面、系统、有效的政务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数据安全治理
1、政务数据安全治理原则
《办法》规定,政务数据安全治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法依规:依法制定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2)分级分类:根据数据安全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安全管理。
(3)安全发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政务数据开发利用。
(4)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安全共享机制,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
2、政务数据安全治理职责
《办法》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在政务数据安全治理中的职责:
(1)政府及部门:制定政务数据安全政策,组织实施政务数据安全治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单位: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3)个人:遵守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数据安全保护
1、数据分类分级
《办法》规定,政务数据应按照数据安全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2、数据安全防护措施
(1)物理安全:加强政务数据中心的物理防护,防止非法侵入、破坏和盗窃。
(2)网络安全:加强政务数据网络的安全防护,防止网络攻击、病毒感染和数据泄露。
(3)应用安全:加强政务数据应用系统的安全防护,防止数据篡改、泄露和非法使用。
(4)数据备份与恢复:建立健全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3、个人信息保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办法》强调,政务部门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正当、必要: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合法、正当、必要。
(2)告知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前,应告知个人并取得同意。
(3)最小化原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
(4)安全存储: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存储。
法律责任
《办法》明确了违反政务数据安全管理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
1、行政责任: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
2、刑事责任: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务数据安全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应认真贯彻落实本办法,共同筑牢数据安全防线,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作出积极贡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