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原则与典型案例解析》
一、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个人数据的处理必须基于合法的基础,这意味着数据处理者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来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个人数据,在医疗领域,医院收集患者的健康数据是基于医疗服务合同以及相关的医疗卫生法规,如果没有合法依据,如未经同意收集个人的银行账户信息用于商业营销,就严重违反了合法性原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正当性原则
数据处理活动应当具有正当目的,企业或组织不能以欺骗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个人数据,一些不良APP可能伪装成免费的实用工具,在用户下载使用时,暗中收集用户的通讯录、短信等隐私数据,而这些数据收集与APP声称的功能毫无关联,这种行为违背了正当性原则。
3、必要性原则
只应收集和处理为实现特定目的所必要的个人数据,比如电商平台在处理订单时,只需要收集用户的姓名、联系方式、收货地址等与交易直接相关的数据,而不应该过度收集用户的社交关系、浏览历史等无关数据,过度收集不仅侵犯了用户隐私,还可能增加数据泄露的风险。
4、透明性原则
数据处理者应当向数据主体清晰、明确地告知数据处理的相关情况,包括数据收集的目的、方式、范围,数据存储的时长,数据共享的对象等,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例,在用户注册时,应明确告知用户其数据将如何被用于广告投放、用户画像构建等方面,让用户能够清楚地知晓自己的隐私数据在平台中的使用轨迹。
5、安全性原则
数据处理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组织措施来保护个人数据的安全,这包括防止数据被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泄露等,大型金融机构会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多种手段来保障客户的金融数据安全,银行在存储客户的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时,采用高强度的加密算法,确保即使数据被窃取,攻击者也无法获取明文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6、数据主体权利保障原则
数据主体应享有一系列权利,如访问权、更正权、删除权等,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赋予用户有权要求企业提供其持有的关于自己的个人数据副本(访问权),如果发现数据不准确,有权要求企业更正(更正权),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要求企业删除自己的数据(删除权)。
二、个人隐私保护数据相关案例
1、Facebook - 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
Facebook是全球知名的社交平台,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Cambridge Analytica是一家政治数据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通过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的一款在Facebook平台上的应用程序,获取了大约87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喜好、社交关系等,这些数据被用于政治广告投放和选民分析,试图影响选举结果。
这一事件严重违反了个人隐私保护数据的多个原则,在数据获取方面缺乏正当性,Facebook对第三方应用的数据使用监管不力,导致用户数据被恶意获取,没有充分保障用户的知情权,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的数据会被用于政治目的,该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社交媒体隐私保护的高度关注,Facebook也面临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管处罚。
2、万豪酒店数据泄露事件
万豪国际酒店集团旗下的喜达屋酒店预订系统遭受黑客攻击,大约5亿客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这些信息包括客户的姓名、联系方式、护照号码、信用卡信息等高度敏感的数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从隐私保护原则的角度看,万豪酒店没有充分履行安全性原则,尽管酒店集团有一定的安全措施,但显然未能抵御黑客的攻击,此次数据泄露事件不仅给客户带来了巨大的隐私风险,如身份盗窃、信用卡诈骗等,也损害了万豪酒店的声誉,导致客户信任度下降,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监管机构的调查和处罚。
3、某快递公司快递单信息泄露事件
某快递公司被曝出快递单信息在网上大量售卖的情况,快递单上包含了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地址等个人隐私信息。
这一事件违反了必要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快递公司在快递单的设计和管理上,没有做到只保留必要的信息用于快递配送,例如可以对电话号码等进行部分隐藏处理,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导致快递单信息被轻易窃取和贩卖,给广大用户带来了骚扰电话、诈骗等诸多风险。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数据至关重要,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政府机构,都应当严格遵循隐私保护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以避免类似的隐私侵犯事件发生,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