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安全措施全解析》
一、深基坑工程概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深基坑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如土方坍塌、地下水渗漏、周边建筑物沉降等,因此需要全面的安全措施来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二、深基坑安全措施的具体方面
1、施工前的勘察与设计
- 地质勘察:详细的地质勘察是深基坑安全的基础,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准确掌握施工场地的地质结构、岩土特性、地下水位等信息,通过钻探、原位测试等手段,分析不同地层的承载能力、渗透性等参数,为基坑支护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如果对地质情况认识不足,可能导致支护结构选型不当。
- 支护结构设计: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周边环境要求,合理设计支护结构,常见的支护形式有排桩支护、地下连续墙、土钉墙等,设计时要考虑基坑的深度、形状、周边荷载等因素,对于软土地层且周边有重要建筑物的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可能是较为合适的支护方式,它具有良好的止水和挡土性能,设计中还应确定合理的安全系数,确保支护结构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
2、基坑降水与排水措施
- 降水措施:当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存在地下水时,需要采取降水措施,如采用井点降水法,根据含水层的性质和水位降深要求选择合适的井点类型,如轻型井点、深井井点等,在降水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降水速度和降水量,避免因降水过快导致周边土体沉降过大,要对降水效果进行监测,确保地下水位降至设计要求的深度。
- 排水措施:在基坑内设置有效的排水系统,包括明沟和集水井,明沟用于汇集坑内的积水,集水井则用于集中抽水,排水系统应及时清理,防止堵塞,对于降雨等临时性积水,要确保能够迅速排出基坑,避免积水浸泡坑底土体,影响土体强度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土方开挖安全措施
- 分层分段开挖:深基坑土方开挖应遵循分层分段的原则,根据支护结构的设计要求和土体的稳定性,确定每层开挖的厚度和每段开挖的长度,对于土钉墙支护的基坑,每层开挖深度一般不宜超过土钉的设计间距,且应在土钉施工完成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下一层开挖,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开挖过深导致土体失稳。
- 机械操作安全:使用挖掘机等土方机械时,要确保机械的性能良好,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丰富的经验,在基坑内作业时,要注意机械与支护结构、坑底工程桩等的安全距离,防止碰撞造成损坏,要设置专人指挥机械作业,确保施工有序进行。
4、支护结构施工安全
- 桩基础施工:在排桩支护施工中,如钻孔灌注桩施工,要保证桩孔的垂直度和孔径符合设计要求,钻进过程中要控制钻进速度,防止塌孔,钢筋笼的制作和安装要牢固,混凝土灌注要连续、密实,对于人工挖孔桩,要特别注意孔内的通风和安全防护,防止中毒和坠落事故。
- 地下连续墙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导墙的制作要牢固、准确,为成槽提供导向,成槽过程中要控制泥浆的性能指标,保证槽壁的稳定性,钢筋笼的吊运和下放要平稳,防止钢筋笼变形和槽壁坍塌,混凝土浇筑要均匀、连续,确保地下连续墙的质量。
5、监测与预警措施
- 监测内容:对深基坑进行全面的监测,包括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内力监测,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沉降、倾斜监测,以及地下水位监测等,通过在支护结构上设置监测点、在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上安装传感器等方式,实时获取监测数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预警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设定预警值,当监测数据接近或超过预警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当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速率突然增大或累计位移超过设计允许值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要将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施工、设计和监理等相关方,以便共同决策应对措施。
6、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 人员安全培训:对所有参与深基坑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安全规定。
- 安全防护设施:在基坑周边设置防护栏杆,高度不低于1.2米,并设置警示标志,进入基坑的通道要牢固、防滑,设置防护棚,对于深基坑内的作业面,要提供足够的照明和通风设施,改善作业环境。
深基坑安全措施涉及到工程的各个环节,从勘察设计到施工管理,从技术措施到人员安全,只有全面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深基坑工程的风险,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