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治理与数据清洗:内涵、差异及协同关系剖析》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了企业和组织的核心资产,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如数据不完整、数据重复、数据错误等,为了让数据发挥其最大价值,数据治理和数据清洗这两个概念应运而生,虽然它们都与提升数据质量有关,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数据清洗的内涵
(一)定义与目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清洗主要是指发现并纠正数据文件中可识别的错误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检查数据一致性,处理无效值和缺失值等,其目标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在一个销售数据集中,可能存在一些记录中销售额为负数的情况,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业务逻辑,数据清洗就是要找出这些异常值并进行修正,如将负数调整为正数或者标记为无效数据。
(二)操作内容
1、缺失值处理
- 对于缺失值,可以采用填充的方法,对于数值型数据,可以使用均值、中位数或众数进行填充,在一个员工工资数据集里,如果部分员工的绩效奖金字段缺失,若绩效奖金的分布较为均匀,可以使用均值填充;若数据存在偏态,则中位数填充可能更为合适。
- 也可以采用删除包含缺失值的记录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在数据量较小或者缺失值占比较大时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过多。
2、重复值处理
- 通过对数据集中的关键属性进行比对来识别重复记录,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可能会存在相同客户信息的重复录入,通过比对客户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可以确定重复记录,然后选择保留其中一条最完整或最新的记录,删除其他重复记录。
3、错误值处理
- 这包括数据类型错误和逻辑错误,将日期型数据错误地记录为字符串类型,或者在一个表示年龄的字段中出现大于150的值(从人类生理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对于数据类型错误,可以进行数据类型转换;对于逻辑错误,则需要根据业务规则进行修正。
(三)技术手段
数据清洗通常使用专门的工具和编程语言,在Python中,可以使用Pandas库来进行数据清洗操作,Pandas提供了丰富的函数来处理缺失值、重复值和错误值,SQL也可以用于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清洗,通过编写查询语句来筛选、更新和删除有问题的数据。
三、数据治理的内涵
(一)定义与目标
数据治理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对数据资产管理行使权力和控制的活动集合(规划、监控和执行),其目标是确保数据的质量、安全性、合规性、可用性等多方面的要求,数据治理不仅仅关注数据本身的质量提升,还涉及到数据管理的组织架构、数据政策、数据标准的制定等,在金融行业,数据治理要确保金融交易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同时要保证数据符合相关的金融监管要求。
(二)操作内容
1、数据治理框架构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包括建立数据治理的组织架构,明确数据所有者、数据管理者和数据使用者的职责,在一个大型企业中,可能会设立数据治理委员会,由企业高层领导、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等组成,负责制定数据治理的战略方向,会有专门的数据管理团队负责日常的数据管理工作。
2、数据标准制定
- 制定数据的命名标准、数据格式标准、数据编码标准等,在企业的产品管理中,所有产品名称的命名应该遵循统一的规则,不能出现同名异义或者同义异名的情况;对于产品的编码,应该采用统一的编码体系,以便于数据的整合和查询。
3、数据安全管理
- 数据治理要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包括数据的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备份等,对于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数据,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并且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要进行加密处理,同时要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
4、数据质量管理
- 这部分与数据清洗有一定的交集,但更为全面,它不仅包括对数据错误的纠正,还包括对数据质量的评估、数据质量的持续改进等,通过建立数据质量指标体系,定期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
(三)技术手段
数据治理会用到多种技术手段,除了数据清洗工具外,还包括元数据管理工具,用于管理数据的定义、来源、关系等元数据信息;数据仓库技术,用于数据的集成和存储;数据安全技术,如加密算法、访问控制技术等。
四、数据治理与数据清洗的区别
(一)范围差异
1、数据清洗主要聚焦于数据本身的质量改进,是一种针对数据内容层面的操作,它主要处理数据中的脏数据问题,如缺失、重复和错误数据,是一种较为微观的操作。
2、数据治理则涵盖了从数据战略制定到数据日常管理的全过程,涉及组织、制度、标准等多方面的宏观层面的构建和管理,其范围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数据内容处理。
(二)目标侧重点差异
1、数据清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是为了让数据在内容上更加可靠,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操作。
2、数据治理的目标是全方位的,除了数据质量外,还包括数据的安全性、合规性、可用性等,数据治理要确保企业的数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同时要保证数据能够被不同部门的用户方便地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执行主体差异
1、数据清洗的执行主体通常是数据分析师或者数据工程师等技术人员,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操作。
2、数据治理则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部门负责人、数据管理人员等多方面人员的共同参与,数据治理委员会负责决策,业务部门提供业务需求,数据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
(四)持续性差异
1、数据清洗通常是在数据进入分析流程之前或者在发现数据质量问题时进行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操作,在每个月的数据报表生成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
2、数据治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贯穿于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数据的产生、存储、使用到最终的销毁,都需要进行数据治理。
五、数据治理与数据清洗的协同关系
(一)数据清洗是数据治理的重要环节
虽然数据治理的范围更广,但数据清洗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步骤,在数据治理的框架下,数据清洗可以更加有序、规范地进行,数据治理制定的数据标准可以为数据清洗提供依据,明确哪些数据是错误的、哪些是需要修正的。
(二)数据治理为数据清洗提供保障
数据治理建立的组织架构、数据安全机制等为数据清洗提供了保障,数据治理中的访问控制机制可以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对数据进行清洗操作,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
(三)两者协同提升数据价值
数据清洗和数据治理共同作用可以提升数据的价值,数据清洗提高了数据的质量,数据治理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合规性和可用性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得数据能够在企业的决策、运营等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结论
数据清洗和数据治理虽然有所区别,但都是现代企业数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数据清洗侧重于数据内容的质量提升,而数据治理从更宏观的角度对数据资产进行全面管理,两者相互协同,共同为企业和组织提升数据价值、保障数据安全、推动数字化转型等提供有力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和数据复杂性的提高,数据清洗和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企业需要更加重视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不断优化数据管理策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