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储能应用场景:多元需求下的全方位布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引言
随着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分布式储能在现代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分布式储能系统能够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消纳。
二、分布式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一)削峰填谷
1、工业领域
- 在大型工业企业中,用电负荷存在明显的峰谷差异,一些钢铁企业在白天生产高峰期,用电设备全开,耗电量巨大,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在夜间电价低谷时段充电,储存电能,到白天用电高峰时,储能系统放电,为企业部分设备供电,从而降低企业的高峰用电负荷,减少从电网的购电成本。
- 对于数据中心而言,其服务器需要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但同时其电力需求也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分布式储能可以平滑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曲线,避免因瞬间高负荷需求对电网造成冲击,同时利用峰谷电价差降低运营成本。
2、商业建筑
- 商场、写字楼等商业建筑的用电高峰主要集中在营业时间,特别是空调、电梯等设备的使用,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在夜间储存低价电能,在白天高峰时段释放电能,满足部分用电需求,这不仅可以降低商业建筑的电费支出,还可以减轻电网在高峰时段的供电压力。
(二)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
1、分布式光伏发电
- 在居民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由于光伏发电受天气和时间的影响,其发电功率不稳定,当光伏发电量大于居民即时用电量时,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储存多余的电能,在夜间或阴天等光伏发电不足时,储能系统再将电能释放出来供居民使用,从而提高了光伏发电的自用率,减少了向电网的反向送电,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比例。
2、小型风力发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对于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小型风力发电场,风力的间歇性导致发电不稳定,分布式储能可以在风力强劲、发电量大的时候储存电能,在风力较弱时提供稳定的电力输出,使小型风力发电系统能够更可靠地为当地用户供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应急电源
1、医院
- 医院的医疗设备、生命维持系统等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要求极高,在电网故障时,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迅速切换为应急电源,确保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的电力供应不间断,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通信基站
- 通信基站分布广泛,一旦停电可能导致通信中断,分布式储能系统作为应急电源,可以在电网停电时为基站设备提供持续的电力,维持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这对于应急通信、保障社会秩序和救援工作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分布式储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
(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1、快充站
- 在电动汽车快充站,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由于快充时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功率需求瞬间增大,可能会对电网造成冲击,储能系统可以在充电功率需求较低时从电网充电,在有电动汽车快充需求时快速放电,满足快充功率要求,同时减轻电网的负担,提高快充站的运营效率。
2、小区充电桩
- 在居民小区的充电桩中,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利用夜间低谷电价充电,然后在白天为电动汽车充电,这样既可以避免电动汽车集中充电对小区电网造成的过载风险,又可以降低居民的充电成本。
(二)电动船舶充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随着电动船舶的发展,在港口码头设置分布式储能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电动船舶充电功率较大,储能系统可以储存电能,在船舶靠港充电时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避免对港口电网的过大冲击,同时也可以提高港口的能源管理效率。
四、分布式储能在微电网中的应用场景
(一)独立微电网
1、海岛微电网
- 在海岛地区,建设独立微电网是解决能源供应的有效途径,分布式储能系统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相结合,组成海岛微电网,储能系统可以调节微电网内的功率平衡,当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当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确保海岛微电网的稳定运行,提高海岛的能源自给率。
2、偏远山区微电网
- 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电网延伸成本高,分布式储能与当地的小水电、生物质能发电等相结合构建微电网,储能系统可以在不同能源之间进行协调,保证微电网内的电力质量和可靠性,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用电需求。
(二)并网型微电网
- 在城市中的工业园区、商业区等建设并网型微电网时,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参与微电网与大电网之间的能量交互管理,在大电网电价较低时,微电网通过储能系统储存电能;在大电网电价较高或微电网内电力需求无法完全由大电网满足时,储能系统放电,既可以降低微电网的运行成本,又可以提高微电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五、结论
分布式储能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涵盖了电力系统、交通领域、微电网等多个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分布式储能将在更多的场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的进程,无论是应对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挑战,还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分布式储能都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