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护理:全方位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引言
白内障手术是眼科常见的手术,虽然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但术后仍存在一些潜在并发症,其中感染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术后感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导致患者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针对白内障术后潜在并发症感染进行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二、白内障病人术后的并发症
(一)感染性并发症
1、眼内炎
- 这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可通过手术切口、灌注液污染、患者自身结膜囊或泪道的细菌等途径进入眼内,一旦发生眼内炎,患者可出现眼痛、视力急剧下降、眼红、畏光、流泪等症状。
2、切口感染
- 表现为手术切口红肿、渗液,严重时可伴有脓性分泌物,切口感染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蔓延至眼内,引发眼内炎。
(二)非感染性并发症
1、角膜水肿
- 手术操作过程中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可导致角膜水肿,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角膜透明度降低。
2、后发性白内障
- 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移行并化生为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导致后囊膜混浊,影响视力。
3、眼压升高
- 可能由于手术中粘弹剂残留、炎症反应、瞳孔阻滞等原因引起,患者可出现眼胀、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三、白内障术后感染的护理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术前护理
1、患者评估
- 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是否存在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易感染因素,对于存在糖尿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使其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 详细检查眼部情况,如结膜囊、泪道是否有炎症等,对于有慢性泪囊炎的患者,应先进行泪囊手术或抗感染治疗后再行白内障手术。
2、术前准备
- 眼部准备:术前3天开始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天4 - 6次,以清洁结膜囊,减少细菌数量。
- 患者教育: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知识,包括手术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揉眼,术前避免感冒等。
(二)术中护理
1、手术室环境管理
- 保持手术室的清洁和无菌,手术前进行严格的空气消毒,采用层流净化技术,使手术室内空气细菌含量达到最低水平。
- 手术器械应严格消毒灭菌,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器械的清洗、包装和灭菌,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应确保其质量合格且不得重复使用。
2、手术操作规范
- 手术医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 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员流动,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入手术室,防止细菌带入。
(三)术后护理
1、眼部护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密切观察眼部情况,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检查视力、眼压、角膜、手术切口等情况,若发现眼部红肿、渗液、视力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 继续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按照医嘱的频率使用,一般术后早期每天4 - 6次,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减少使用次数。
- 避免眼部受压,告知患者睡觉时不要压迫术眼,避免揉眼,对于儿童患者或不能配合的患者,可适当给予约束。
2、全身护理
- 对于存在全身感染风险因素的患者,如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者,可根据病情适当给予全身性抗生素预防感染。
- 鼓励患者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感染监测与处理
- 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常规等指标,若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情况,应警惕感染的可能,一旦怀疑感染,应及时进行眼部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 对于确诊为眼内炎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玻璃体腔穿刺注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等积极的治疗措施,同时给予全身和局部的强力抗感染治疗。
4、心理护理
- 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并发症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解释感染发生的原因、治疗措施和预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结论
白内障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护理需要从术前、术中到术后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和准备、手术室环境和手术操作的严格把控以及术后精心的眼部和全身护理、感染监测与心理护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保护患者的视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