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狐家游戏

数据挖掘决策树法,数据挖掘之决策树案例解析

欧气 4 0

《数据挖掘之决策树:原理、构建与案例解析》

一、决策树的原理

数据挖掘决策树法,数据挖掘之决策树案例解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结构进行决策的模型,它通过对数据特征的层层划分来构建决策规则,其内部节点表示一个属性上的测试,分支是测试输出,叶节点则代表类别或值。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决策树的构建旨在最大化信息增益或最小化基尼不纯度,信息增益衡量的是通过某个属性划分数据集后,信息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在一个判断水果是苹果还是橙子的数据集里,如果按照颜色这个属性进行划分,红色的水果更可能是苹果,黄色的水果更可能是橙子,那么这个划分就带来了较大的信息增益,基尼不纯度则是另一种衡量数据集中随机抽取两个样本,其类别标记不一致的概率的指标,在构建决策树时,选择基尼不纯度下降最快的属性作为划分节点。

二、决策树的构建过程

1、数据准备

- 首先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在预测客户是否会购买某产品时,可能收集客户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消费历史等数据。

-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噪声、处理缺失值等)、数据编码(将分类数据转化为数值型数据等)。

2、特征选择

- 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或基尼不纯度,以信息增益为例,对于每个特征,计算将数据集按照该特征划分后的信息增益。

- 选择信息增益最大(或基尼不纯度最小)的特征作为根节点。

数据挖掘决策树法,数据挖掘之决策树案例解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树的生长

- 对于根节点划分后的每个子集,重复特征选择和划分的过程,不断构建子节点,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停止条件可以是节点中的样本数小于某个阈值、信息增益小于某个阈值或者树的深度达到预设值等。

4、剪枝

- 决策树可能会因为过度拟合数据而在新数据上表现不佳,剪枝就是为了防止过度拟合,预剪枝是在树的构建过程中提前停止生长,后剪枝则是在构建完树后对树进行修剪。

三、决策树案例解析:客户流失预测

假设我们有一个电信公司的客户数据集,包含以下特征:客户年龄、套餐类型、月消费金额、通话时长、是否使用增值服务,以及目标变量客户是否流失。

1、数据准备

- 我们收集了过去一年的客户数据,其中存在一些缺失值(如部分客户的通话时长记录缺失),对于缺失值,我们采用均值填充的方法,对于分类变量如套餐类型和是否使用增值服务,我们进行独热编码。

2、特征选择

数据挖掘决策树法,数据挖掘之决策树案例解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经过计算发现,月消费金额这个特征的信息增益最大,所以我们将月消费金额作为根节点,月消费金额低于50元的客户为一个子集,高于50元的客户为另一个子集。

3、树的生长

- 在月消费金额低于50元的子集中,再次计算剩余特征的信息增益,发现是否使用增值服务的信息增益最大,如果使用增值服务,这部分客户流失的概率较低;如果未使用增值服务,流失概率较高。

- 对于月消费金额高于50元的子集,可能发现客户年龄这个特征的信息增益最大,继续按照年龄进行划分等。

4、剪枝

- 如果不进行剪枝,决策树可能会过于复杂,在某个子集中,由于样本数较少,可能会过度拟合数据,我们采用后剪枝的方法,根据验证集的准确率来评估剪枝前后树的性能,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子树结构。

通过这个决策树模型,电信公司可以预测哪些客户有流失的风险,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如对有流失风险的低消费且未使用增值服务的客户推出优惠的增值服务套餐,以提高客户留存率,决策树在数据挖掘中具有直观、易于理解和解释的优点,在众多领域如金融风险评估、医疗诊断、市场营销等都有广泛的应用。

标签: #数据挖掘 #案例解析

黑狐家游戏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