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治理指标体系下的多维度指标考量》
一、引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有效的数据治理能够确保数据的质量、安全性、可用性等多方面的特性,从而为企业决策、业务运营等提供坚实的支持,而构建全面的数据治理指标体系是衡量数据治理成效的关键,这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指标的设定。
二、数据质量方面的指标
1、准确性
- 数据与真实世界实体或事件的符合程度是数据质量的核心要素,可以通过数据抽样检查,计算错误数据的比例来衡量,在财务数据中,对账目数据与实际收支的核对,若发现100笔账目中有5笔存在金额不符的情况,则准确性指标为95%。
- 还可以通过与权威数据源的对比来评估准确性,如在市场调研数据中,将企业自己收集的数据与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类似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差异率。
2、完整性
- 衡量数据是否存在缺失值,对于结构化数据,可以计算每个字段的空值比例,在客户信息表中,如果总共有1000条记录,其中客户联系电话字段有100条为空,则该字段的完整性为90%。
- 从数据实体完整性角度来看,检查相关联的数据表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否完整,如订单表和客户表之间,是否所有订单都能对应到有效的客户信息。
3、一致性
- 在不同数据源或不同系统中的相同数据应该保持一致,可以设定一致性检查规则,统计不一致数据的数量,在企业的销售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中,同一产品的价格应该一致,如果发现有20种产品价格存在差异,则一致性指标需要根据差异产品占总产品种类的比例来计算。
- 对于数据更新的一致性,检查数据更新时是否遵循相同的逻辑,比如在员工信息更新时,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企业内部办公系统中的更新是否同步。
三、数据安全性方面的指标
1、访问控制有效性
- 计算合法访问与非法访问尝试的比例,通过监控系统记录的访问日志,统计在一定时间内的访问请求数量,其中被授权的访问请求数量与总访问请求数量的比值即为访问控制有效性指标,一个月内有1000次访问请求,其中950次是合法授权访问,则访问控制有效性为95%。
- 检查不同权限级别用户的访问范围是否符合设定的安全策略,如普通员工是否只能访问与其工作相关的业务数据,而高级管理人员能够访问更全面的战略数据。
2、数据加密强度
- 对于加密的数据,衡量加密算法的复杂度,可以根据加密算法的密钥长度、加密算法的国际标准评级等因素来评估,采用128位密钥长度的对称加密算法比64位密钥长度的加密算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检查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加密覆盖率,如果企业有100个数据库,其中80个数据库的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进行了加密,则加密覆盖率为80%。
3、数据泄露风险
- 通过漏洞扫描工具检测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数量,以及这些漏洞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的严重程度,高风险漏洞可能会直接暴露敏感数据,中风险漏洞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攻击手段才能获取数据,根据漏洞的风险等级和数量构建数据泄露风险指标。
- 监测数据异常流动情况,如大量数据在非工作时间从企业内部流向外部未知地址等异常行为,及时发现数据泄露的潜在风险。
四、数据可用性方面的指标
1、数据及时性
- 计算数据从产生到可用于决策或业务操作的时间间隔,在实时销售监控系统中,销售数据应该在交易完成后的10分钟内能够被分析系统获取和使用,如果平均获取时间为8分钟,则及时性较好。
- 对于周期性更新的数据,检查是否按照预定的周期进行更新,如每日报表数据是否在每天早上9点前更新完毕。
2、系统响应时间
- 当用户查询数据时,测量系统从接收到请求到返回结果的时间,在高并发环境下,如电商促销活动期间,大量用户同时查询商品库存和价格信息,平均响应时间应该在可接受范围内,如不超过3秒,如果平均响应时间超过5秒,则可能影响用户体验和业务操作。
- 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查询操作(简单查询、复杂关联查询等)分别测量响应时间,以便有针对性地优化系统性能。
3、数据可获取性
- 统计数据存储系统的正常运行时间与故障时间的比例,如果一个数据仓库一年中正常运行时间为360天,故障时间为5天,则可获取性为360/365 ≈ 98.6%。
- 检查数据接口的可用性,确保外部系统能够正常获取所需数据,企业的开放数据接口,应该能够稳定地响应合作伙伴的数据请求。
五、数据治理流程方面的指标
1、数据标准遵循率
- 在企业内部制定了数据标准后,统计符合这些标准的数据比例,如在数据命名规范方面,检查数据库中的表名、字段名是否按照规定的命名规则进行命名,如果有1000个表和字段,其中800个符合命名规则,则遵循率为8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对于数据格式标准,如日期格式、数值格式等,同样计算符合标准的数据比例。
2、数据治理任务完成率
- 数据治理工作通常包含一系列任务,如数据清洗、数据整合等,计算已完成的任务数量与总任务数量的比值,一个数据治理项目包含20个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16个任务,则完成率为80%。
- 对每个任务的完成质量也要进行评估,可以设定任务质量评估标准,如数据清洗任务中,清洗后的数据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指标等。
3、数据治理成本效益
- 计算数据治理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软件工具等方面的成本,评估数据治理带来的效益,如由于数据质量提高而减少的决策失误损失、由于数据安全性增强而避免的潜在数据泄露赔偿等,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确定数据治理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投入100万元进行数据治理,通过提高数据质量和安全性,为企业带来了300万元的潜在收益,则成本效益比较理想。
六、数据价值提升方面的指标
1、数据对决策的支持度
- 调查企业决策中依赖数据的比例,在企业战略决策中,如果有80%的决策是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的,而之前这一比例为60%,则说明数据对决策的支持度有所提高。
- 评估数据在决策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如通过分析数据是否发现了新的市场机会、是否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等。
2、数据驱动业务创新的成果
- 统计有多少新的业务模式或产品是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而产生的,如一家金融企业通过分析客户消费数据,推出了新的个性化金融产品,这就是数据驱动业务创新的成果。
- 衡量新业务模式或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收益情况,以评估数据在业务创新中的实际价值,新推出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在推出后的一年内获得了1000万元的新增收入,说明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七、结论
构建全面的数据治理指标体系需要从数据质量、安全性、可用性、治理流程以及数据价值提升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这些指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衡量数据治理成效的框架,通过持续监测和优化这些指标,企业能够不断提高数据治理水平,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