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深入理解价差预备费计算公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价差预备费公式引入
在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中,价差预备费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价差预备费主要是考虑在建设期内可能发生的材料、人工、设备等价格上涨因素而预留的费用,其计算公式为:
\[PF = \sum_{t = 1}^{n}I_{t}[(1 + f)^{m}(1 + f)^{0.5}(1 + f)^{t - 1}- 1]\]
$PF$表示价差预备费;$n$为建设期年份数;$I_{t}$为建设期第$t$年的静态投资计划额(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及基本预备费之和);$f$为年涨价率;$m$为建设前期年限(从编制估算到开工建设,单位:年)。
公式各参数含义剖析
(一)$I_{t}$——建设期各年静态投资计划额
1、工程费用
- 工程费用是指直接构成固定资产实体的各种费用支出,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和安装工程费,建筑工程费是指建筑物、构筑物等土建工程所需的费用,例如建造一栋厂房的主体结构费用,设备购置费是指购置各种设备所花费的费用,如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安装工程费则是将设备安装到预定位置所产生的费用,像将大型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到位的费用。
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 这部分费用是指从工程筹建起到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止的整个建设期间,除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和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以外的,为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和交付使用后能够正常发挥效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比如土地征用及补偿费、项目建设管理费等。
3、基本预备费
- 基本预备费是指在项目实施中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支出,需要预先预留的费用,主要用于设计变更及施工过程中可能增加工程量的费用。
(二)$f$——年涨价率
1、影响因素
- 年涨价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期时,物价普遍上涨,建筑材料、人工等成本也会随之上升,此时年涨价率可能较高,例如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的价格可能会因为需求旺盛而上涨,行业发展趋势也会影响年涨价率,如新兴行业对特殊材料或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可能导致这些资源价格的快速上涨。
2、确定方法
- 确定年涨价率通常需要参考历史数据、市场预测报告以及行业专家的意见,可以分析过去若干年建筑材料、人工等价格的波动情况,结合当前经济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对未来建设期内的价格上涨趋势进行预估。
(三)$m$——建设前期年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包含阶段
- 建设前期年限涵盖了从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到正式开工建设的时间,在这个阶段,虽然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但市场价格已经在发生变化,一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从项目规划到开工建设可能间隔数年,期间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可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对价差预备费的影响
- 建设前期年限越长,价格上涨的累积效应就越明显,因为在前期阶段,即使还没有开始工程建设投入,但是由于时间的推移,市场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开始对项目成本产生潜在影响。
(四)$n$——建设期年份数
1、不同建设期的特点
- 建设期的长短因项目而异,对于一些小型项目,建设期可能较短,例如几个月到一年左右,而大型的复杂项目,如大型水电站建设,建设期可能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建设期越长,受到价格波动的风险就越大,需要预留的价差预备费也就越多。
2、与投资计划的关系
- 在建设期内,每年的投资计划额$I_{t}$也不同,项目初期可能投资较少,随着工程的进展,投资逐渐增加,在建设后期投资可能又会逐渐减少,这种投资分布规律也会影响价差预备费的计算,因为不同年份的投资基数不同,在价格上涨因素下的费用增加额也不同。
公式的计算步骤示例
假设一个项目的建设前期年限$m = 1$年,建设期年份数$n = 3$年,年涨价率$f= 5\%$,建设期第1年的静态投资计划额$I_{1}=100$万元,第2年$I_{2} = 200$万元,第3年$I_{3}=150$万元。
1、第1年价差预备费计算
- 首先计算指数部分:$(1 + f)^{m}(1 + f)^{0.5}(1 + f)^{t - 1}=(1 + 0.05)^{1}(1 + 0.05)^{0.5}(1+0.05)^{1 - 1}$
- \((1.05)\times(1.0247)\times1 = 1.075935\)
- 则第1年价差预备费$PF_{1}=I_{1}[(1 + f)^{m}(1 + f)^{0.5}(1 + f)^{t - 1}- 1]=100\times(1.075935 - 1)=7.5935$万元。
2、第2年价差预备费计算
- 指数部分:$(1 + f)^{m}(1 + f)^{0.5}(1 + f)^{t - 1}=(1 + 0.05)^{1}(1 + 0.05)^{0.5}(1 + 0.05)^{2 - 1}$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1.05)\times(1.0247)\times(1.05)=1.13023175\)
- 第2年价差预备费$PF_{2}=I_{2}[(1 + f)^{m}(1 + f)^{0.5}(1 + f)^{t - 1}- 1]=200\times(1.13023175 - 1)=26.04635$万元。
3、第3年价差预备费计算
- 指数部分:$(1 + f)^{m}(1 + f)^{0.5}(1 + f)^{t - 1}=(1 + 0.05)^{1}(1 + 0.05)^{0.5}(1 + 0.05)^{3 - 1}$
- \((1.05)\times(1.0247)\times(1.05)^{2}=1.1867433375\)
- 第3年价差预备费$PF_{3}=I_{3}[(1 + f)^{m}(1 + f)^{0.5}(1 + f)^{t - 1}- 1]=150\times(1.1867433375 - 1)=28.0115$万元。
4、总的价差预备费
- $PF = PF_{1}+PF_{2}+PF_{3}=7.5935 + 26.04635+28.0115 = 61.65135$万元。
价差预备费计算的意义
1、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 准确计算价差预备费能够保障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应对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如果没有合理预留价差预备费,当材料、人工等价格上涨时,项目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导致工程进度延误甚至项目停滞,在建筑工程中,如果钢材价格突然大幅上涨,而项目没有足够的价差预备费来支付额外的成本,就可能无法按时购买所需钢材,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
2、合理确定项目投资规模
- 价差预备费是项目总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确计算价差预备费,可以更准确地确定项目的投资规模,为项目的融资决策提供依据,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项目的完整投资成本,包括可能的价格上涨因素,有助于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风险水平,在一个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准确计算价差预备费可以帮助开发商确定合理的销售价格和资金筹集计划,以确保项目在经济上可行。
3、项目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
-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价差预备费的计算也是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价差预备费的分析,可以识别出哪些因素对价格上涨影响较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如果发现某种关键建筑材料的价格波动对价差预备费影响较大,可以通过签订长期供应合同或者采用价格套期保值等方式来降低价格上涨风险。
价差预备费计算公式虽然看似复杂,但通过深入理解各参数的含义、计算步骤以及计算的意义,能够更好地在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和成本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