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据仓库的特点:全面深入的探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面向主题
数据仓库是围绕着一些特定的主题来组织数据的,与传统的操作型数据库面向应用不同,数据仓库中的主题是一个在较高层次上对数据的抽象,在一个零售企业的数据仓库中,可能会有“销售”“库存”“顾客”等主题。
对于“销售”主题,它会整合来自多个数据源(如销售点系统、线上销售平台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包括销售日期、销售地点、销售产品、销售金额、销售人员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将这些数据按照“销售”这一主题进行组织,企业能够更方便地从整体上分析销售的趋势、不同地区的销售表现、产品的销售热度等情况,而不是像在操作型数据库中那样,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业务处理模块中,难以进行跨部门、跨业务流程的综合分析,这种面向主题的特性使得数据仓库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支持提供有针对性的、整合性的数据视图,有助于企业深入了解特定业务领域的情况,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战略和决策。
二、集成性
数据仓库的数据来自于多个不同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可能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系统(如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也可能包括外部数据(如市场调研数据、行业报告数据等),在将这些数据集成到数据仓库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数据格式不一致、编码规则不同、数据语义差异等诸多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不同的业务系统可能对日期的格式存储不同,有的采用“年 - 月 - 日”的格式,有的采用“日/月/年”的格式;在数据编码方面,对于产品的分类编码,不同系统可能基于各自的业务需求制定了不同的编码体系,数据仓库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集成,就需要进行数据清洗、转换等操作,数据清洗会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如错误数据、重复数据等),数据转换则将不同格式和编码的数据统一转换为数据仓库中的标准格式和编码,通过这种集成,数据仓库能够提供一个完整、一致的数据集合,避免了由于数据来源不同而导致的分析混乱,这使得企业可以基于统一的数据基础进行全面的业务分析,而不用担心数据的矛盾和不一致性。
三、非易失性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旦被写入,就很少进行修改或删除操作,这与操作型数据库有着本质的区别,操作型数据库主要用于事务处理,数据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而数据仓库主要用于分析目的,数据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以一家银行的数据仓库为例,它会存储客户的历史交易记录、账户信息等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银行过去的业务状况,对于分析客户的行为模式、风险评估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某个客户的账户状态在操作型数据库中发生了改变(如账户余额因为一笔新的交易而更新),数据仓库中仍然会保留该客户之前的所有相关数据记录,这种非易失性保证了数据仓库能够提供历史数据的完整视图,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等,可以分析客户在过去几年中的账户余额变化趋势,从而预测客户未来的资金需求或者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非易失性也使得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可以被重复使用和分析,不同的分析人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基于相同的数据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而不用担心数据被意外修改。
四、时变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会随着时间不断更新,以反映企业业务的发展变化,这种时变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数据的加载和数据的汇总。
在数据加载方面,数据仓库会定期(如每天、每周或每月)从数据源抽取新的数据,并将其加载到数据仓库中,一家电商企业的数据仓库每天都会从其电商平台抽取当天的订单数据、用户访问数据等,这些新的数据加入到数据仓库后,能够及时反映企业最新的业务情况,在数据汇总方面,数据仓库会根据业务需求,对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汇总操作,对于销售数据,除了按日记录原始销售数据外,还会按周、月、季度和年进行销售额、销售量等指标的汇总,这样,企业既可以查看详细的每日销售数据,也可以快速获取不同时间段的销售汇总情况,从而更好地把握销售业务的发展趋势,通过时变性,数据仓库能够为企业提供从历史到当前的完整数据链条,满足企业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的需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