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问题剖析与改进建议》
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资金短缺与融资困难
- 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大部分建设资金依赖财政拨款,而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巨额投入,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每公里造价高达数亿元,仅靠财政难以满足建设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融资渠道不畅,传统的银行贷款对项目要求严格,一些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项目由于收益低、风险高,很难获得银行大额贷款,在利用社会资本方面,公私合营(PPP)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社会资本方与政府部门的利益协调困难、项目监管机制不完善等,导致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
2、规划缺乏统筹协调
- 不同部门之间规划各自为政,例如城市的交通规划、给排水规划、电力规划等由不同部门负责,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统筹,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常常出现刚修好的道路因为电力部门铺设电缆或者通信部门铺设光纤而被再次开挖的情况,这不仅浪费资源,还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交通。
- 区域规划不协调,城镇与周边乡村在基础设施规划上缺乏衔接,一些城镇在扩张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与周边乡村的基础设施共享和一体化发展,导致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污水管网没有延伸到周边乡村,乡村污水只能自行处理,处理效果差且对环境影响较大。
3、基础设施老化与维护不足
- 许多城镇的老旧小区存在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给排水管道生锈、破裂,导致污水渗漏、供水压力不足等问题,老旧小区的供电线路老化,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 维护资金缺乏保障,基础设施维护资金往往被忽视,政府部门更多地关注新建项目,而对于已有的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稳定的维护资金来源,只能进行简单的修补,无法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
4、供给结构失衡
-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现象较为普遍,城市地面上高楼大厦林立,各种广场、景观建设不断,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例如在一些城市,暴雨季节容易出现城市内涝,这主要是因为地下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不足。
- 不同区域基础设施供给差异大,城市中心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而城市边缘区和一些新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例如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周边配套的公共交通、生活服务设施等建设缓慢,影响了企业的入驻和员工的生活。
(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1、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
- 在教育设施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和少数重点学校,城市边缘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这导致了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让孩子长途跋涉上学,或者在城市中心区购买高价学区房。
- 医疗设施分布也存在类似问题,大型三甲医院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而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医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的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突出。
2、公共服务设施供需不匹配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城镇中的养老服务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需求,现有的养老机构床位不足,且多数养老机构功能单一,缺乏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在文化体育设施方面,一些城镇虽然建设了一些文化广场、体育馆等设施,但这些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居民对文化体育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如缺乏针对青少年的专业运动培训场所、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室等。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脱节
- 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只注重项目的建成,而忽视了后续的运营管理,例如一些社区建设了公共图书馆,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图书更新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图书馆无人问津。
- 运营管理资金缺乏保障,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在运营过程中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如公园的维护、体育设施的保养等,但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部分公共服务设施运营不善。
二、意见建议
(一)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
- 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了传统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外,可以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针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发行专项债券,以项目未来的收益作为偿债保障。
- 进一步完善PPP模式,在项目前期,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明确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提高社会资本方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对PPP项目的监管,确保项目按照合同约定顺利实施。
2、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 建立统一的城镇基础设施规划协调机构,由该机构负责整合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等各部门的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部门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将城镇周边乡村纳入城镇基础设施规划范围,统一规划城乡污水管网,逐步将城市污水管网向周边乡村延伸,实现城乡污水集中处理。
3、保障基础设施维护资金,加强老化设施改造
- 建立基础设施维护专项资金,政府可以从财政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资金,专门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可以探索建立基础设施维护基金,通过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
- 加大对老旧小区和老化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制定详细的改造计划,分阶段、分区域对老旧小区的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可以利用国家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引导居民合理分担部分改造费用。
4、优化基础设施供给结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树立地下地上并重的建设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提高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按照高标准设计城市排水管网,增加排水能力,以应对极端天气下的城市内涝问题。
- 均衡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供给,在城市新开发区域,要同步建设基础设施,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必须按照规划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学校、医院、公交站点等。
(二)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议
1、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 教育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教育资源布局规划,通过新建、扩建学校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边缘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可以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让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共享教育资源。
- 卫生部门要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医疗人员素质,可以通过医联体模式,让大型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2、精准匹配公共服务设施供需
- 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调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建设多功能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全方位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公寓等。
- 提高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根据居民需求,对文化体育设施进行功能优化,在社区图书馆增加电子阅读设备,举办文化讲座等活动;在体育馆增加青少年运动培训课程,提高设施的吸引力。
3、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的衔接
- 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前期,要明确运营管理主体,并让运营管理主体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在社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时,让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参与到图书馆的布局设计、图书采购等环节。
- 建立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管理资金保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管理的资金投入,同时可以探索通过市场化运营,如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等方式,来补充运营资金。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才能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