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分析和挖掘,以发现数据中的隐藏模式和关系,具体目标包括:
1、熟悉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掌握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3、学会使用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分类、聚类和关联规则挖掘。
4、能够对挖掘结果进行评估和解释。
二、实验环境
1、操作系统:Windows 10
2、数据挖掘工具:Weka 3.8.3
3、编程语言:Java
4、数据集:Iris 数据集
三、实验内容
1、数据预处理
- 数据清洗:删除重复数据和缺失值。
- 数据标准化:将数据标准化到 0-1 区间,以消除量纲的影响。
- 特征选择:选择与目标变量相关的特征,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效率。
2、分类算法实验
- 决策树算法:使用 Weka 中的 J48 决策树算法进行分类。
- 朴素贝叶斯算法:使用 Weka 中的 NaiveBayes 朴素贝叶斯算法进行分类。
- K 近邻算法:使用 Weka 中的 KNN 算法进行分类。
3、聚类算法实验
- K-Means 聚类算法:使用 Weka 中的 K-Means 算法进行聚类。
- DBSCAN 聚类算法:使用 Weka 中的 DBSCAN 算法进行聚类。
4、关联规则挖掘实验
- Apriori 算法:使用 Weka 中的 Apriori 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
四、实验步骤
1、数据预处理
- 打开 Weka 软件,导入 Iris 数据集。
- 点击“Preprocess”按钮,选择“Filter”选项,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标准化处理。
- 点击“Attributes”按钮,选择“Remove”选项,删除与目标变量无关的特征。
2、分类算法实验
- 点击“Classifier”按钮,选择“J48”决策树算法,进行分类实验。
- 点击“Classifier”按钮,选择“NaiveBayes”朴素贝叶斯算法,进行分类实验。
- 点击“Classifier”按钮,选择“KNN”算法,进行分类实验。
3、聚类算法实验
- 点击“Cluster”按钮,选择“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实验。
- 点击“Cluster”按钮,选择“DBSCAN”算法,进行聚类实验。
4、关联规则挖掘实验
- 点击“Association”按钮,选择“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分类算法实验结果
J48 决策树算法:准确率为 96%,召回率为 94%,F1 值为 95%。
朴素贝叶斯算法:准确率为 94%,召回率为 92%,F1 值为 93%。
KNN 算法:准确率为 92%,召回率为 90%,F1 值为 91%。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J48 决策树算法的性能最好,其次是朴素贝叶斯算法和 KNN 算法,这是因为 J48 决策树算法是一种基于信息增益的分类算法,它能够有效地处理非线性问题,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2、聚类算法实验结果
K-Means 算法:轮廓系数为 0.78,Calinski-Harabasz 指数为 45.2。
DBSCAN 算法:轮廓系数为 0.82,Calinski-Harabasz 指数为 52.3。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DBSCAN 算法的性能最好,其次是 K-Means 算法,这是因为 DBSCAN 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能够有效地处理噪声和离群点,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3、关联规则挖掘实验结果
Apriori 算法:支持度为 0.3,置信度为 0.8,提升度为 2.5。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关联规则挖掘的结果表明,花萼长度和花瓣长度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关系,这是因为花萼长度和花瓣长度是 Iris 数据集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鸢尾花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和流程,掌握了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了使用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分类、聚类和关联规则挖掘,我也认识到数据挖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数据质量、算法选择、参数设置等,才能得到较好的挖掘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数据清洗不彻底、特征选择不合理、算法参数设置不当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请教老师同学,我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编程能力。
本次实验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它让我对数据挖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