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隐私保护生命周期模型中大数据使用的风险剖析》
在大数据隐私保护生命周期模型中,大数据的使用面临着诸多风险,这些风险贯穿于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共享和销毁等各个环节。
一、数据收集阶段的风险
1、数据来源合法性存疑
-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来源极为广泛,部分数据收集者可能会从不正当渠道获取数据,一些非法的网络爬虫可能会突破网站的安全防护,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等敏感数据,这些未经授权的数据收集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还有一些企业在收集数据时,可能没有明确告知用户数据收集的目的、范围和使用方式,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数据就被收集,这使得用户难以对自己的数据隐私进行有效的保护,比如某些手机应用,在用户安装时只是简单提及会收集一些基本信息,但实际却收集了用户的通讯录、短信内容等更多敏感信息。
2、数据质量问题
- 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如果基于这些低质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医疗大数据收集过程中,如果患者的病史记录不准确,可能会导致医生误诊,而且不准确的数据还可能会在后续的隐私保护措施中产生漏洞,因为隐私保护策略往往是基于数据的特征来制定的。
二、数据存储阶段的风险
1、存储安全漏洞
- 大数据存储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存储系统可能存在技术漏洞,容易受到黑客攻击,一些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可能存在安全配置不当的问题,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获取存储在其中的大量用户数据。
- 内部人员的不当操作也可能对存储的数据造成威胁,如存储管理员的误操作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泄露,而且存储设备本身也可能出现故障,如果没有完善的备份和恢复机制,数据就可能永久性丢失,这对于涉及隐私的数据来说是灾难性的。
2、数据标识与分类混乱
- 在存储大量数据时,如果没有对数据进行准确的标识和分类,可能会导致隐私数据与非隐私数据混在一起,这使得在实施隐私保护措施时难以精准定位需要保护的数据,在企业的数据库中,如果将员工的工资信息与一般性的办公文件混存,在进行数据访问控制时就可能出现漏洞,导致工资信息被不当获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数据处理阶段的风险
1、算法偏见与隐私侵犯
-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很多算法被用于分析和挖掘数据价值,一些算法可能存在偏见,在信用评估算法中,如果算法存在种族、性别等方面的偏见,不仅会导致不公平的评估结果,还可能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过度挖掘与隐私相关的信息,这种过度挖掘可能会暴露用户一些不愿意被公开的特征,如消费习惯背后可能隐藏着用户的健康状况(如购买特定的药品)或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偏好等隐私内容。
2、数据匿名化失败
- 为了保护隐私,数据处理中常常采用匿名化技术,现有的匿名化技术并不完善,攻击者可能通过数据重识别技术,将匿名化后的数据重新与特定的个人或群体联系起来,通过对多个看似匿名的数据集合进行关联分析,结合公开的信息源,就有可能识别出数据主体的真实身份,从而使隐私保护的努力化为泡影。
四、数据共享阶段的风险
1、缺乏信任机制
- 当数据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共享时,缺乏信任是一个关键问题,共享方可能担心数据接收方会滥用数据,而接收方可能对共享方提供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存在疑虑,在医疗数据共享中,医院可能担心将患者数据共享给研究机构后,研究机构会将数据泄露给商业公司用于盈利目的,而研究机构可能担心医院提供的数据存在偏差影响研究结果。
2、合规性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不同地区和行业对于数据共享有着不同的法规和标准,在跨国或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中,很容易出现合规性问题,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数据出境等数据共享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定,企业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定,将面临巨额罚款,而在一些行业,如金融行业的数据共享也受到严格的监管,违规共享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
五、数据销毁阶段的风险
1、不完全销毁
- 在数据销毁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没有被完全清除的情况,在磁盘存储设备中,简单的删除操作可能只是删除了文件的索引,而数据本身仍然存在于磁盘上,如果这些存储设备被不当处理,如被转卖或捐赠,就可能导致数据泄露。
2、缺乏审计与监督
- 对于数据销毁过程,往往缺乏有效的审计和监督机制,企业或组织可能声称已经销毁了数据,但没有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这使得数据主体无法确定自己的数据是否真正被销毁,从而存在隐私被侵犯的潜在风险。
在大数据隐私保护生命周期模型中,大数据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需要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来加以防范和应对,以保障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隐私安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