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数据库常用名词解释
数据库(Database)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统一管理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等特点,一个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它存储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课程信息(课程号、课程名、学分等)以及学生选课信息(学号、课程号、成绩等)等各类数据,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操作,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等操作,以满足学校教学管理的各种需求。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它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DBMS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如数据表、视图等的结构)、数据操纵(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如并发控制、数据恢复等)、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库的初始建立、数据的转换和加载、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等),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MySQL、SQL Server等,以MySQL为例,它是一个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性能高、成本低、可靠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中小型网站和应用程序的开发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
关系数据库是建立在关系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关系模型将数据组织成二维表格的形式,即关系,每个表格(关系)都有一个唯一的名称,表格中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元组(Tuple),代表一个实体的实例;每一列称为一个属性(Attribute),代表实体的某个特征,在一个员工信息关系表中,每一行代表一个员工的信息,每一列分别代表员工的编号、姓名、部门、工资等属性,关系数据库通过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等数学理论来操作数据,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这种结构使得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方便用户理解和操作,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如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实体(Entity)
实体是现实世界中可区别于其他对象的“事物”或“对象”,在数据库设计中,实体被抽象为数据模型中的一个概念,在学校管理系统中,学生、教师、课程等都是实体,实体具有自己的属性,这些属性描述了实体的特征,学生实体的属性可能包括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等,实体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事件,实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如学生与课程之间存在“选课”关系,教师与课程之间存在“授课”关系等。
属性(Attribute)
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它用来描述实体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对于学生实体,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等都是学生实体的属性,属性具有自己的数据类型,如学号可能是整数类型,姓名是字符串类型等,在数据库设计中,正确地定义实体的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结构和功能,属性的值在一定范围内是确定的,并且每个属性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学生的年龄属性的值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正整数,反映学生的实际年龄情况。
元组(Tuple)
元组也称为记录(Record),在关系数据库中,它是关系(二维表格)中的一行,元组代表了一个实体的具体实例,包含了该实体各个属性的值,在学生关系表中,一个包含特定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的行就是一个元组,它表示了一个具体的学生的信息,元组中的各个属性值必须满足关系模式(表结构)中对各个属性的数据类型和约束条件的要求,元组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关系表中的数据集合。
七、关系模式(Relational Schema)
关系模式是对关系的描述,它包括关系名、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集合以及属性向域的映象(即属性的数据类型和取值范围等),关系模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定义了关系的结构,一个学生关系模式可以表示为: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学生”是关系名,“学号、姓名、年龄、性别”是属性名集合,并且每个属性都有其对应的定义(如学号为整数类型等),关系模式是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为数据库中关系表的创建提供了模板。
主键(Primary Key)
主键是关系数据库中一个关系(表)中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它的值能够唯一地标识关系中的每一个元组,主键具有唯一性、非空性等特性,在学生关系表中,学号可以作为主键,因为每个学生的学号是唯一的,并且不能为空,主键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在数据库操作(如查询、更新、删除等)中,通过主键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到特定的元组,主键也是建立关系表之间关联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学生选课关系表中,可以通过学生表的学号主键与选课表中的学号字段建立关联。
外键(Foreign Key)
外键是关系数据库中用于建立表与表之间联系的一种机制,它是一个关系(从表)中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其值必须参照另一个关系(主表)中的主键值,在学生选课关系表中,学号字段是外键,它参照学生关系表中的学号主键,外键的存在保证了关系之间的参照完整性,即从表中的外键值必须是主表中主键值的有效引用,如果主表中某个主键值被引用,那么在删除该主键值对应的元组时,需要根据相关的完整性约束规则进行处理(如级联删除、设置为空等),外键使得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关系,方便进行多表联合查询等操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索引(Index)
索引是数据库中一种用于提高数据查询效率的数据结构,它类似于书籍的目录,通过对表中的一个或多个属性建立索引,可以快速定位到满足查询条件的数据,在一个包含大量员工信息的关系表中,如果经常根据员工的姓名进行查询,那么可以对姓名属性建立索引,当执行查询语句时,数据库管理系统首先在索引中查找满足条件的记录位置,然后再到表中获取相应的完整记录,索引虽然能够提高查询速度,但也会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并且在对表进行插入、删除和修改操作时,需要同时更新索引,这会增加一定的操作成本,在创建索引时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进行权衡。
十一、视图(View)
视图是从一个或多个基本表(或视图)导出的虚拟表,它本身不包含实际的数据,而是根据定义视图的查询语句从基本表中动态获取数据,视图的主要作用包括简化复杂的查询操作、提供数据的安全性保护(可以只让用户看到视图中的数据,而隐藏基本表中的部分敏感数据)、保证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当基本表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如果视图的定义仍然有效,那么应用程序可以继续通过视图进行操作而不受影响),在一个公司的销售管理系统中,可以创建一个视图,该视图显示每个部门的销售总额,这个视图是通过对销售数据表进行分组求和等操作得到的,用户可以像查询普通表一样查询视图,而不需要了解背后复杂的查询逻辑。
十二、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
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在数据库中,数据完整性通过一系列的约束机制来保证,主要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实体完整性要求关系中的每个元组在主键上的值是唯一的且不能为空,以确保每个实体都能被唯一标识,参照完整性保证了关系之间的引用正确性,即外键的值必须是有效的主键值的引用,用户定义完整性则是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由用户自定义的一些约束条件,如某个属性的值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等,在员工工资管理中,可以定义员工工资属性的取值范围,以确保工资数据的合理性,保证数据完整性有助于提高数据库中数据的质量,防止错误和不一致的数据进入数据库。
十三、数据安全性(Data Security)
数据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免受非法访问、篡改、破坏等威胁的能力,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多种安全机制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首先是用户认证,只有通过合法认证的用户才能访问数据库,用户需要提供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数据库系统,其次是访问控制,数据库管理员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组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如只读、读写、创建表、删除表等权限,这样可以确保用户只能进行其被授权的操作,数据加密也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安全手段,通过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即使数据被非法获取,也难以理解其真实内容,对用户的密码等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存储,数据库系统还需要防范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等外部威胁,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十四、事务(Transaction)
事务是数据库操作的基本逻辑单位,它由一个或多个数据库操作(如查询、插入、修改、删除等)组成,事务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ACID)特性,原子性要求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失败回滚,就好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单元,在银行转账操作中,从一个账户扣款和向另一个账户收款这两个操作必须作为一个事务来处理,如果其中一个操作失败,那么整个转账事务必须回滚,以保证账户余额的正确性,一致性是指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的状态必须保持一致,即满足所有的完整性约束条件,隔离性保证了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相互隔离,互不干扰,每个事务都感觉不到其他事务的存在,持久性则表示一旦事务提交成功,其对数据库的修改将永久保存,即使系统发生故障也不会丢失,事务机制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五、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与传统的数据库不同,数据仓库主要用于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而不是日常的事务处理,它的数据来源于多个数据源(如不同的业务数据库),经过抽取、转换、加载(ETL)等过程将数据集成到数据仓库中,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按照主题进行组织的,例如销售主题、库存主题等,每个主题下包含了与该主题相关的各种数据,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相对稳定,主要是进行数据的查询和分析操作,很少进行修改操作,通过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等),可以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等。
十六、数据挖掘(Data Mining)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在数据库环境下,数据挖掘可以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在超市的销售数据中挖掘顾客的购买行为模式,发现哪些商品经常被一起购买,从而为超市的商品陈列、促销策略等提供决策依据,数据挖掘涉及到多种技术,如分类(将数据对象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聚类(将数据对象按照相似性分组)、关联规则挖掘(发现数据集中不同属性之间的关联关系)、异常检测(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或异常模式)等,数据挖掘是数据库知识发现(KDD)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从数据中获取价值的有效途径。
十七、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是一种用于管理关系型数据库的标准语言,它用于执行各种数据库操作,如查询数据、插入数据、修改数据、删除数据、创建和管理数据库对象(如表、视图、索引等)等,SQL具有简洁、灵活、功能强大等特点,一个简单的查询语句“SELECT * FROM students WHERE age > 20”表示从名为students的表中查询年龄大于20岁的所有学生的信息,SQL语句可以分为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纵语言(DML)、数据控制语言(DCL)等不同的类型,数据定义语言用于定义数据库的结构,如创建表(CREATE TABLE)、修改表(ALTER TABLE)、删除表(DROP TABLE)等操作,数据操纵语言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如查询(SELECT)、插入(INSERT)、修改(UPDATE)、删除(DELETE)等操作,数据控制语言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如授予权限(GRANT)、收回权限(REVOKE)等操作,由于SQL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标准语言,因此掌握SQL对于数据库的开发、管理和使用至关重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