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设计策略与设计步骤
一、数据库概念结构的定义与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库的概念结构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表示,它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计算机硬件,是从用户的角度对数据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描述,概念结构主要通过实体 - 关系模型(E - R模型)等方式来表达,例如在一个学校管理系统中,“学生”“教师”“课程”等都是实体,它们之间存在着“选课”“授课”等关系。
二、数据库概念结构的特点
1、抽象性
- 概念结构忽略了数据库实现的细节,如数据的存储结构(是采用文件系统存储还是某种特定的数据库存储结构)、访问路径(索引的设置等)等,它聚焦于数据的本质特征和关系,以一种通用的、简洁的方式描述数据,在描述一个电商系统时,只关注“商品”“顾客”“订单”等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购买”“包含”等关系,而不涉及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具体存储方式,如是否使用哈希表存储商品信息等。
2、稳定性
- 相对于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概念结构比较稳定,因为它是基于现实世界中的业务逻辑和实体关系构建的,只要企业或组织的基本业务模式不变,概念结构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中,“原材料”“产品”“生产流程”等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等关系,不会因为采用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或者改变硬件设备而改变。
3、独立性
- 概念结构独立于具体的DBMS,无论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还是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Redis),概念结构都能保持不变,这使得在进行数据库系统的迁移或者更换DBMS时,只需要重新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而不需要重新构建概念结构,如果一个公司从使用Oracle数据库迁移到MySQL数据库,只要其业务逻辑不变,员工”“部门”“项目”等实体及其关系的概念结构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4、易于理解性
- 概念结构主要面向用户和数据库设计人员,它采用接近自然语言和图形化的方式来描述数据,E - R图以直观的图形方式展示实体、属性和关系,用户和设计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数据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对于非技术人员,如企业的业务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概念结构清晰地看到业务中的数据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便于对业务进行分析和决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数据库概念结构的设计策略
1、自顶向下策略
- 从全局的、宏观的角度出发,先定义整个系统的概念结构框架,然后逐步细化到各个局部的概念结构,在设计一个大型企业的综合管理系统时,首先确定整个企业的主要业务领域,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作为顶层的概念结构,然后针对每个业务领域,如人力资源管理,再进一步细化出“员工”“岗位”“薪资”等实体及其关系,这种策略的优点是整体性强,能够保证概念结构的全局一致性,但是它要求设计人员对整个系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在顶层设计不合理时,可能导致后续大量的修改工作。
2、自底向上策略
- 从局部的、具体的需求出发,先设计各个局部的概念结构,然后将这些局部概念结构集成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概念结构,在设计一个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时,可以先从各个科室的需求入手,如内科、外科等科室,内科可能有“患者”“病历”“医生”等实体及其关系,外科也有类似的实体关系,然后将这些不同科室的概念结构进行整合,消除冲突和冗余,形成医院整体的概念结构,这种策略的优点是易于实现和修改局部概念结构,适合于对系统需求不太明确的情况,但是在集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较多的冲突解决问题,如实体名称相同但含义不同等情况。
3、混合策略
- 结合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策略,先采用自顶向下的策略确定系统的总体框架,明确主要的业务模块和实体关系类型,然后采用自底向上的策略对各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和局部概念结构的构建,最后再将局部概念结构集成到总体框架中,在设计一个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时,首先从城市交通的宏观角度确定主要的子系统,如交通流量监测、车辆管理、道路规划等作为顶层结构,然后针对每个子系统,如车辆管理,从基层的“车辆”“车主”“驾驶证”等实体及其关系开始设计局部概念结构,最后将各个子系统的概念结构集成到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整体概念结构中,这种策略综合了前两种策略的优点,既能保证整体的一致性,又能较好地处理局部的需求和细节。
四、数据库概念结构的设计步骤
1、需求分析
- 这是概念结构设计的基础,需要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用户的业务流程、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对于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要了解图书馆的借阅流程(读者如何借书、还书等)、管理功能(图书采编、读者信息管理等)以及涉及的数据(图书信息、读者信息、借阅记录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需求信息,并且对需求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系统的边界和主要功能模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概念模型构建
- 选择合适的概念模型表示方法,如E - R模型,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中的实体,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图书”“读者”“管理员”等都是实体,然后确定每个实体的属性,“图书”的属性可能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ISBN号等,“读者”的属性可能有姓名、性别、年龄、读者证号等,最后确定实体之间的关系,如“读者”与“图书”之间存在“借阅”关系,“管理员”与“图书”之间存在“采编”关系等,绘制E - R图来直观地表示概念模型,在E - R图中,实体用矩形表示,属性用椭圆表示,关系用菱形表示。
3、概念模型优化
- 对初步构建的概念模型进行优化,消除冗余,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如果存在“读者”实体中的“所在学院”属性和“学院”实体,读者”与“学院”之间存在“所属”关系,可能会发现“学院”实体中的某些属性在“读者”实体中存在重复表示的情况,此时需要对概念模型进行调整,以减少数据的冗余,检查概念模型中的实体和关系是否符合业务逻辑,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是否存在循环关系等,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改概念模型,以确保概念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4、概念模型评审
- 组织相关的人员,包括用户代表、数据库设计专家等对概念模型进行评审,用户代表可以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检查概念模型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的要求,是否准确地反映了业务流程和数据关系,数据库设计专家可以从技术的角度检查概念模型的合理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检查E - R图的绘制是否符合规范,实体和关系的定义是否清晰等,根据评审的结果,对概念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直到满足各方的要求为止。
通过以上对数据库概念结构的特点、设计策略和设计步骤的详细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进行数据库概念结构的设计工作,为构建高效、稳定、符合用户需求的数据库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