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试卷解析》
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然而这些操作可能伴随着各种并发症,了解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以下将详细阐述护理技术操作中常见并发症的相关知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肌肉注射
1、局部硬结
预防
-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应避开瘢痕、硬结、炎症等部位,对于长期需要肌肉注射的患者,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 注射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导致硬结,注射药物要充分摇匀,尤其是混悬液,避免药物颗粒沉积引起局部刺激。
处理
- 局部热敷,可使用湿热毛巾或热水袋,每次15 - 20分钟,每天3 - 4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硬结消散。
- 也可采用土豆片或硫酸镁湿敷,土豆片含有丰富的淀粉,具有高渗作用,可减轻局部肿胀;硫酸镁溶液湿敷可起到消炎去肿的作用。
2、神经损伤
预防
- 准确选择注射部位,熟悉重要神经的解剖位置,如臀部注射时,应选择臀大肌外上方的安全区域,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 在注射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异常感觉(如剧痛、麻木等),应立即停止注射,拔出针头,更换注射部位。
处理
- 一旦发生神经损伤,应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2、甲钴胺等,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照射、按摩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静脉注射
1、静脉炎
预防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注射,并减慢注射速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在静脉留置针期间,要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
处理
- 出现静脉炎时,应立即停止在该静脉的注射,局部可采用硫酸镁湿敷或喜辽妥软膏外涂,以减轻炎症反应,如果炎症严重,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药物渗出与外渗
预防
- 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或血管弯曲处穿刺,在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
- 对于容易引起渗出的药物(如化疗药物、高渗溶液等),要选择中心静脉进行注射,若采用外周静脉,应降低注射速度并密切观察。
处理
- 一旦发现药物渗出或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尽可能回抽渗出的药物,然后根据药物的性质,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局部冷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的早期)或热敷(适用于高渗溶液外渗后期),还可使用解毒剂(如透明质酸酶用于减轻透明质酸类药物外渗的损伤)。
导尿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泌尿系统感染
1、预防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尿过程中注意会阴部的清洁消毒,选择合适的导尿管,避免导尿管过粗或过细。
- 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定期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一般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每周更换1 - 2次。
处理
- 一旦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应留取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要增加患者的饮水量,以起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
2、尿道损伤
预防
-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尤其是在插入导尿管时,避免暴力操作,男性患者在插入导尿管时,要将阴茎提起,与腹壁成60°角,以利于导尿管顺利插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根据患者的尿道情况(如尿道狭窄者应选择较细的导尿管)进行选择。
处理
- 轻度尿道损伤,如仅有黏膜损伤,可给予多饮水、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保守治疗,若出现尿道撕裂或断裂等严重损伤,应立即停止导尿操作,联系泌尿外科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可能需要进行尿道修补术等。
吸氧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氧中毒
1、预防
- 严格掌握吸氧浓度和时间,一般情况下,低流量吸氧(1 - 2L/min)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大于60%,时间超过24小时)。
- 在吸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呼吸、意识等方面的情况。
处理
- 一旦怀疑氧中毒,应立即降低吸氧浓度,改为低流量吸氧或间断吸氧,要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如患者出现呼吸抑制时,可给予呼吸兴奋剂等。
2、呼吸道黏膜干燥
预防
- 湿化氧气是预防呼吸道黏膜干燥的关键,可采用湿化瓶湿化氧气,湿化瓶内的蒸馏水应定期更换,一般每天更换1次。
- 对于长时间吸氧的患者,可采用加温湿化装置,使吸入的氧气接近生理湿度和温度。
处理
- 当患者出现呼吸道黏膜干燥时,可增加患者的饮水量,也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如使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以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
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及时、正确的处理则能够减轻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