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实验室保密管理制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实验室保密工作,保护实验室的技术秘密、科研成果、实验数据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等重要信息,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在职人员、兼职人员、访问学者、研究生等)、合作单位以及进入实验室的外来人员。
保密范围
1、技术秘密
(1)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尚未公开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等。
(2)实验设备的特殊设计、改装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参数。
2、科研成果
(1)尚未发表的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学术著作等的内容。
(2)正在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的技术要点、设计思路等。
3、实验数据
(1)各类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分析结果、统计数据等,特别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商业潜力的数据。
(2)实验数据的存储方式、数据库结构等相关信息。
4、项目信息
(1)实验室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的项目计划、项目预算、项目进展情况等内部信息。
(2)与项目委托方签订的保密协议中规定的保密内容。
5、其他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内部管理制度等涉及实验室运营和管理的机密信息。
(2)因合作研究或技术交流从外部获取的需要保密的信息。
保密措施
1、人员管理
(1)实验室应与所有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责任和义务,工作人员在入职时应接受保密教育,了解实验室保密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2)对涉及重要保密信息的岗位人员进行背景审查,确保其具备良好的保密意识和职业道德。
(3)工作人员离职时,应进行离职保密审查,要求其交回所有与实验室相关的保密资料,并签订离职保密承诺书,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不泄露实验室的保密信息。
2、物理安全措施
(1)实验室应设置安全门禁系统,限制人员的随意出入,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的核心区域,如存放重要保密资料和实验设备的场所。
(2)对实验室的办公区域、实验区域等进行合理布局,确保保密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区域相对独立,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安装监控设备、防火、防潮、防盗等设施。
(3)对保密资料和存储设备(如硬盘、U盘等)应进行妥善保管,设置专门的保密文件柜或存储区域,并采取加密存储等措施。
3、信息管理
(1)建立保密信息的分类管理制度,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保密程度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信息采取不同的保密措施。
(2)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应采用加密技术,如使用加密邮件、加密通讯软件等,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3)对实验室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进行安全管理,设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外部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对计算机中的保密信息进行权限管理,限制人员的访问和操作权限。
(4)严格控制保密信息的复制和分发,如需复制或分发保密信息,必须经过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并进行登记备案。
保密监督与检查
1、设立保密监督小组
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保密监督小组,负责对实验室保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保密监督小组由实验室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工作人员代表组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定期检查
保密监督小组应定期对实验室的保密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保密制度的执行情况、人员的保密行为、保密设施的运行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整改情况。
3、不定期抽查
除定期检查外,保密监督小组还应不定期对实验室的保密工作进行抽查,特别是对涉及重要保密信息的区域和人员进行重点抽查,对违反保密制度的行为应进行严肃处理。
保密教育与培训
1、定期开展保密教育
实验室应定期开展保密教育活动,如组织保密知识讲座、观看保密教育片等,提高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
2、新员工培训
对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应进行专门的保密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实验室的保密制度、保密范围以及保密措施等内容。
3、针对性培训
根据实验室保密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的保密培训,如对涉及信息安全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网络安全和信息加密技术培训等。
泄密事件处理
1、事件报告
一旦发现泄密事件,发现人应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泄密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保密信息内容、泄密途径等基本情况。
2、应急处理
实验室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泄密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采取措施防止泄密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如停止相关信息的传输、封锁泄密现场等。
3、调查与处理
实验室应组织专门的调查小组对泄密事件进行调查,查明泄密事件的原因、责任人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对泄密责任人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罚款、解除劳动合同等;对造成严重损失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应及时总结泄密事件的教训,完善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