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施工合理化建议与降低成本措施:打造高效优质工程》
施工合理化建议
(一)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
1、优化项目团队协作
- 在施工项目中,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定期沟通机制,每周召开由项目经理、各施工班组负责人、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参加的工程协调会,在会上,不仅要汇报各自工作进展,更要共同探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交叉作业问题、工序衔接问题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前预见并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如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之间的空间冲突等。
- 引入项目管理软件,实现对施工进度、人员安排、物资调配等的动态管理,以一款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Primavera P6为例,它可以将整个施工项目分解为多个工作包,为每个工作包设定合理的工期、资源需求和前置任务关系,项目经理通过该软件可以直观地看到项目的关键路径,及时调整资源分配,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2、灵活调整施工顺序
-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天气条件,灵活调整施工顺序,在基础工程施工中,如果遇到雨季,应优先安排室内基础部分的施工,如地下室基础结构等,避免雨水对露天基础坑的冲刷和浸泡,对于一些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工序,如混凝土浇筑,应选择在气温较为适宜的时段进行,在夏季高温时,可以调整为清晨或傍晚施工,既能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又能减少因高温导致的混凝土水分过快蒸发等问题。
(二)施工技术方面
1、采用新型施工技术和工艺
- 在建筑结构施工中,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易于控制、节能环保等优点,预制混凝土墙板、楼板等构件在工厂内预制生产,其生产过程可以采用高精度的模具和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保证构件的尺寸精度和质量稳定性,在施工现场,只需进行简单的吊装和连接作业,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 在防水工程中,采用新型的高分子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相结合的施工工艺,高分子防水卷材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耐候性,而防水涂料可以对卷材的搭接部位和阴阳角等细节部位进行密封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水体系,这种复合防水工艺可以有效提高防水工程的质量,减少后期渗漏维修的成本。
2、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
- 鼓励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创新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改进措施,设立专门的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提出有效创新建议并实施后取得良好效果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某施工团队的技术人员针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支护桩与锚杆联合支护的优化设计方案,经过现场试验和监测,该方案在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了支护结构的材料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
(三)施工资源利用方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提高材料利用率
- 对建筑材料进行精细化管理,在材料采购环节,根据施工图纸精确计算材料用量,并考虑一定的损耗系数,对于钢材的采购,根据结构设计图纸计算出每种规格钢材的理论用量,再结合以往类似项目的经验,确定1.5% - 2%的损耗系数,在施工现场,建立材料堆放和取用制度,要求施工人员按照施工进度有序取用材料,避免材料的浪费。
- 对剩余材料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如剩余的短钢筋可以通过焊接加工成马凳筋、拉钩等小型钢筋构件;剩余的木材可以制作成模板的背楞或临时防护设施的杆件等。
2、合理调配机械设备
-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进场和退场时间,避免机械设备过早进场造成闲置,增加租赁成本;也防止因机械设备退场不及时,影响后续工程的开展,对于大型塔式起重机的租赁,根据主体结构的施工进度,确定其租赁期为从基础施工开始到屋面结构施工完成后的一周内,建立机械设备的共享机制,对于一些在某个施工区域暂时闲置的小型机械设备,如电焊机、振捣器等,可以调配到其他施工区域使用,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降低成本措施
(一)成本控制的前期规划
1、精准的成本预算编制
- 在项目招投标阶段,组织专业的造价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编制成本预算,造价人员要深入研究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和相关规范标准,技术人员要提供详细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案,在编制某高层住宅项目的成本预算时,造价人员根据结构类型、建筑面积等因素,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水平,计算出直接成本,技术人员则根据拟定的施工方案,如采用的模板体系、垂直运输设备等,提供相应的措施费成本估算,两者密切配合,确保成本预算的准确性。
- 建立成本预算的动态调整机制,随着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材料价格波动等情况的发生,及时对成本预算进行调整,当遇到建筑钢材价格大幅上涨时,根据市场调研和合同约定,分析价格上涨对成本的影响程度,调整材料成本预算,并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协商,争取合理的价格调整。
2、严格的供应商选择与管理
- 在选择材料供应商和分包商时,建立严格的评估和筛选机制,除了考虑价格因素外,还要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交货期、售后服务等进行综合评估,对于水泥供应商的选择,首先对其生产的水泥进行质量抽检,查看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项目的特殊要求;然后考察其生产规模和供应能力,确保能够满足项目施工高峰期的用量需求;最后了解其以往的交货期准时率和售后服务情况,如是否能够及时处理产品质量问题等。
- 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长期合作,可以获得更优惠的价格、优先供货和更好的售后服务,与一家大型的建筑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后,该供应商为项目提供了一定比例的价格折扣,并且在材料供应紧张时优先保证项目的供货需求。
(二)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1、成本的动态监控与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建立成本监控体系,定期(如每周或每月)对施工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核算内容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机械设备成本、间接成本等,通过对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找出成本偏差的原因,如果发现某一阶段的人工成本超支,分析是由于施工效率低下、人工单价上涨还是额外的人工投入(如返工等)造成的,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如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施工效率,或者与劳务分包商重新协商人工单价等。
- 利用成本分析软件对成本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这些软件可以生成各种成本报表和分析图表,如成本构成比例图、成本趋势图等,通过对这些图表的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成本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为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2、减少工程变更与索赔
- 加强施工图纸的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准确理解设计意图,减少因误解图纸而导致的工程变更,在会审图纸时,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施工难度较大的部位等进行详细讨论,提出优化建议,在某商业建筑项目中,通过图纸会审发现一处消防通道的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经过三方协商,在不影响消防安全功能的前提下,对通道的布局进行了微调,避免了后期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工程变更。
-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审批流程,对于任何工程变更请求,必须经过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严格审核,评估其对工程成本、进度和质量的影响,只有在变更带来的效益大于成本增加时,才批准变更,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索赔证据,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进行索赔,但也要避免不合理的索赔要求,以免影响与建设单位的合作关系。
(三)成本控制的后期总结与持续改进
1、成本核算与结算的精细化管理
- 在工程竣工后,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核算要细致到每个分部分项工程,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成本偏差的具体情况,对于建筑装饰工程部分,分别核算墙面装饰、地面装饰、顶棚装饰等各分项工程的实际成本,找出成本超支或节约的具体原因,如墙面装饰中是否由于材料选用的变化或者施工工艺的调整导致成本变化等。
- 在工程结算阶段,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和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结算,对建设单位提出的结算审核意见要认真对待,及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要对结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如在工程量计算方面是否存在误差、结算依据是否充分等,为今后的项目结算提供经验教训。
2、经验总结与成本控制体系的持续改进
- 对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过程进行总结,形成成本控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成本控制的目标、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将成本控制报告作为企业内部的知识资产进行保存和共享,为其他项目提供参考,某建筑企业在完成一个大型项目后,将该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关于新型施工技术应用对成本降低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推广到其他类似项目中。
- 根据项目经验,持续改进成本控制体系,针对在项目中发现的成本预算编制不够准确的问题,对成本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进行优化,增加更多的风险因素考虑;针对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完善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等,不断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和效果。
通过以上施工合理化建议和降低成本措施的实施,可以在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