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过程全解析》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的基础知识
1、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将砂、石等集料胶结在一起,砂称为细集料,在混凝土中填充石子的空隙并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工作性,石子为粗集料,是混凝土的骨架,承受着主要的荷载,水则参与水泥的水化反应,并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便于施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在一些特殊的混凝土中,还可能添加外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等)和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例如减水剂能在不改变混凝土工作性的前提下减少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掺合料可以部分替代水泥,降低成本的同时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等。
2、混凝土配合比表示方法
- 混凝土配合比通常以质量比表示,如水泥:砂:石:水 = 1:x:y:z,这个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性能,水泥用量过多会导致混凝土成本增加、收缩增大;用水量过多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耐久性变差。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1、已知条件
- 首先需要知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例如C30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是根据工程结构的受力要求确定的,还需要考虑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2、计算公式
-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混凝土配制强度$f_{cu,0}$的计算公式为:$f_{cu,0}=f_{cu,k}+t\sigma$,f_{cu,k}$为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如C30混凝土,$f_{cu,k} = 30MPa$),$t$为概率度系数(一般根据保证率要求确定,例如对于95%的保证率,$t = 1.645$),$\sigma$为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可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统计得出,若没有统计资料时,可按表取值,如C30混凝土,$\sigma$可取5MPa)。
- 以C30混凝土为例,若保证率为95%,$\sigma = 5MPa$,则$f_{cu,0}=30 + 1.645\times5=38.225MPa$。
(二)确定水灰比
1、理论依据
- 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混凝土的强度与水灰比的关系,可采用保罗米公式等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 保罗米公式为:$f_{cu,0}=\alpha_{a}f_{ce}(\frac{C}{W}-\alpha_{b})$,f_{ce}$为水泥的实测强度(若水泥强度等级为42.5MPa,$f_{ce}=42.5MPa$),$\alpha_{a}$、$\alpha_{b}$为回归系数(对于碎石混凝土,$\alpha_{a}=0.53$,$\alpha_{b}=0.20$)。
- 将前面计算得到的$f_{cu,0}=38.225MPa$,$f_{ce}=42.5MPa$,$\alpha_{a}=0.53$,$\alpha_{b}=0.20$代入公式,可得:$38.225 = 0.53\times42.5\times(\frac{C}{W}- 0.20)$。
- 解这个方程:
- 首先计算$0.53\times42.5 = 22.525$。
- 则方程变为$38.225=22.525\times(\frac{C}{W}-0.20)$。
- $\frac{C}{W}-0.20=\frac{38.225}{22.525}\approx1.697$。
- $\frac{C}{W}=1.697 + 0.20 = 1.897$,所以水灰比$W/C=\frac{1}{1.897}\approx0.53$。
(三)确定用水量
1、根据坍落度确定
- 混凝土的坍落度反映了其流动性,对于不同的施工要求,有不同的坍落度范围,对于泵送混凝土,坍落度一般要求在100 - 180mm之间;对于基础工程的非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可能在30 - 50mm之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根据经验,当采用碎石、最大粒径为20mm、坍落度为30 - 50mm时,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可取195kg/m³。
(四)计算水泥用量
1、计算方法
- 已知水灰比$W/C = 0.53$,用水量$W = 195kg/m³$,根据$C=\frac{W}{W/C}$,可得水泥用量$C=\frac{195}{0.53}\approx368kg/m³$。
(五)确定砂率
1、砂率的影响因素
- 砂率是指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的百分率,砂率的大小影响着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砂率过大,混凝土的流动性会降低,易出现离析现象;砂率过小,混凝土的和易性差,容易产生蜂窝、麻面等缺陷。
2、确定砂率的方法
- 可根据经验或试验确定砂率,对于碎石最大粒径为20mm、水灰比为0.53的混凝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以往经验,砂率可暂取35%。
(六)计算砂、石用量
1、体积法计算
- 假设混凝土的体积等于各组成材料绝对体积和混凝土中所含空气体积之和,设1m³混凝土中水泥、水、砂、石的用量分别为C、W、S、G(kg),砂率为βs,水泥密度为ρc、水的密度为ρw、砂的表观密度为ρs、石的表观密度为ρg,含气量为α。
- 对于一般混凝土,α = 1%,已知水泥密度ρc = 3.1g/cm³ = 3100kg/m³,水的密度ρw = 1g/cm³ = 1000kg/m³,砂的表观密度ρs = 2650kg/m³,石的表观密度ρg = 2700kg/m³。
- 根据体积法公式:
- $\frac{C}{\rho_{c}}+\frac{W}{\rho_{w}}+\frac{S}{\rho_{s}}+\frac{G}{\rho_{g}}+0.01 = 1$。
- 又因为砂率βs = S/(S + G)= 0.35。
- 由第一个公式可得:$\frac{368}{3100}+\frac{195}{1000}+\frac{S}{2650}+\frac{G}{2700}+0.01 = 1$。
- 化简得:$0.119 + 0.195+\frac{S}{2650}+\frac{G}{2700}+0.01 = 1$。
- 即:$\frac{S}{2650}+\frac{G}{2700}=1 - 0.119 - 0.195 - 0.01 = 0.676$。
- 由砂率公式可得:$S = 0.35(S + G)$,即$G=\frac{S}{0.35}-S=\frac{1.857S}{1}$。
- 将$G=\frac{1.857S}{1}$代入$\frac{S}{2650}+\frac{G}{2700}=0.676$中,得:
- $\frac{S}{2650}+\frac{1.857S}{2700}=0.676$。
- 通分计算:$2700S+1.857S\times2650 = 0.676\times2650\times270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2700S + 4921.05S=4937460$。
- $7621.05S = 4937460$。
- $S=\frac{4937460}{7621.05}\approx648kg/m³$。
- 因为$G=\frac{S}{0.35}-S$,将$S = 648kg/m³$代入可得:$G=\frac{648}{0.35}-648=\frac{648}{0.35}\times\frac{1 - 0.35}{1}=1202kg/m³$。
2、重量法计算(简单介绍)
- 重量法假设1m³混凝土的重量为一个已知值(一般根据经验确定,如2400kg/m³)。
- 已知水泥用量C = 368kg/m³,水用量W = 195kg/m³,砂率βs = 0.35。
- 设1m³混凝土中砂、石用量分别为S、G(kg),则有:
- $C + W+S + G = 2400$。
- 又因为砂率βs = S/(S + G)= 0.35。
- 解这两个方程也可得到砂、石用量,但这种方法相对体积法来说准确性稍低,不过在一些初步估算时比较方便。
配合比的试配与调整
1、试配目的
- 按照计算得到的初步配合比进行试配,因为计算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经验数据和理论公式,实际情况可能与理论计算存在偏差,试配的目的是检验混凝土的工作性(如坍落度、粘聚性、保水性等)和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试配过程
- 按照计算得到的水泥、砂、石、水用量,称取各材料,采用机械或人工搅拌的方式制备混凝土试件,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件,每组3块。
- 测定混凝土试件的坍落度,观察其粘聚性和保水性,如果坍落度不符合要求,例如坍落度太小,可适当增加用水量或调整减水剂用量(如果有使用减水剂);如果坍落度太大,可减少用水量或增加砂、石用量。
3、强度检验与调整
- 将制作好的混凝土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95%以上)养护28天,然后测定其抗压强度。
- 如果实测强度低于配制强度,可适当增加水泥用量或降低水灰比;如果实测强度远高于配制强度,可适当减少水泥用量或增加水灰比,同时要重新检查混凝土的工作性,确保调整后的配合比既满足强度要求又具有良好的工作性。
4、确定最终配合比
- 经过试配、调整后,当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都满足设计要求时,即可确定最终的混凝土配合比,这个最终配合比将作为施工现场混凝土搅拌的依据,以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且通过试配和调整才能得到满足工程要求的最佳配合比,在实际工程中,随着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工程要求的日益提高,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和优化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