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无人机测绘影像数据采集全流程解析:从准备到成果获取》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在测绘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无人机测绘影像数据采集以其高效、灵活、高精度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测绘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详细阐述无人机测绘影像数据采集的流程,包括前期准备、飞行作业以及后期数据处理等环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前期准备
(一)项目需求分析
1、明确测绘目标
- 在开始无人机测绘影像数据采集之前,首先要确定测绘的目的,是进行地形测绘、城市规划中的建筑物测量,还是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地利用现状监测等,不同的测绘目标对影像的分辨率、精度、覆盖范围等要求不同。
- 如果是地形测绘,可能需要较高的分辨率来准确描绘地形起伏,并且要保证影像覆盖整个测区,而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建筑物测量,除了分辨率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立面的完整性采集。
2、确定精度要求
- 根据项目的性质和后续应用,确定测绘的精度标准,在工程建设中的土方量计算可能需要厘米级的精度,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可能分米级精度即可满足要求,精度要求直接影响到无人机的选型、飞行高度和控制点的布设等。
(二)测区勘察
1、地理位置与范围
- 对测区的地理位置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经纬度范围、所属行政区域等,确定测区的边界,这对于规划飞行航线和确保数据完整性非常重要。
- 在山区进行测绘时,要明确山脉的走向、山谷的位置等地形特征,以便合理安排航线,避免因地形遮挡造成数据缺失。
2、地形地貌与气象条件
- 了解测区的地形地貌,如平坦地区、丘陵地区还是山区,不同的地形对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性和数据采集质量有影响,对于山区,要注意山峰高度差,可能需要调整飞行高度以保证影像重叠度。
- 气象条件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收集测区的气候资料,包括风向、风速、降水概率等,强风、降雨等恶劣天气会影响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不利于数据采集。
(三)设备选型与检查
1、无人机平台选择
- 根据测区范围、精度要求和载荷能力选择合适的无人机平台,对于小范围、高精度的测绘任务,可以选择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其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悬停能力,而对于大面积的测绘,固定翼无人机的长航程和高速飞行能力更具优势。
- 在城市中的小街区测绘,大疆精灵系列等多旋翼无人机可以轻松在有限的空间内起降并进行数据采集;对于广阔的农田或森林区域测绘,固定翼的大疆固定翼测绘无人机则能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
2、传感器选择
- 测绘常用的传感器有光学相机和激光雷达等,光学相机适用于获取地表的二维影像,根据项目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相机分辨率,激光雷达则可以获取三维点云数据,对于地形复杂、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激光雷达能穿透植被获取地面高程信息。
- 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土地利用现状目视解译,普通的高分辨率光学相机即可满足需求;但如果要构建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尤其是在森林茂密地区,激光雷达传感器更为合适。
3、设备检查
- 在飞行前,要对无人机和传感器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无人机的机身结构是否完好,螺旋桨是否有损坏,电池电量和性能是否正常,对于传感器,检查镜头是否清洁,相机参数设置是否正确,如曝光时间、感光度等。
(四)航线规划
1、重叠度设置
- 为了保证影像数据的完整性和后续处理的准确性,需要设置合理的航向重叠度和旁向重叠度,航向重叠度设置在60% - 80%,旁向重叠度设置在30% - 5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在地形复杂地区,可以适当提高重叠度,以确保在不同飞行姿态下都能获取足够的影像信息用于拼接和三维建模。
2、飞行高度确定
- 根据测区范围、精度要求和传感器的性能确定飞行高度,飞行高度越低,影像分辨率越高,但覆盖范围越小,一般按照公式:地面分辨率 = (传感器尺寸×飞行高度)/(焦距×像元尺寸)来计算满足精度要求的飞行高度。
- 对于某一要求地面分辨率为0.1米的测绘项目,已知传感器尺寸、焦距和像元尺寸,通过该公式可以计算出合适的飞行高度。
3、航线布局
- 根据测区形状和地形,规划合理的航线布局,对于规则形状的测区,可以采用平行航线布局;对于不规则形状的测区,要根据边界形状灵活调整航线,确保整个测区被覆盖。
(五)控制点布设
1、控制点作用
- 控制点是提高测绘精度的关键因素,通过在测区内布设已知坐标的控制点,可以在后期数据处理中对无人机影像进行精确的几何校正和坐标转换。
2、布设原则
- 控制点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内,在测区边缘和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方应适当增加控制点数量,控制点的坐标可以通过GPS测量等高精度测量手段获取。
飞行作业
(一)起飞前准备
1、场地选择
- 选择开阔、平坦、无障碍物且远离人群和重要设施的起飞场地,对于多旋翼无人机,要确保场地有足够的空间供无人机起降,避免在强风环境下起飞。
2、设备安装与调试
- 将传感器安装在无人机上并进行固定,连接好数据传输线路,再次检查无人机和传感器的各项参数,确保飞行控制系统正常工作。
(二)飞行操作
1、手动飞行与自动飞行
- 对于一些复杂环境或特殊任务,可以先进行手动飞行,熟悉测区环境和无人机操作特性,然后按照预先规划的航线进行自动飞行,在自动飞行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密切关注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如飞行高度、速度、航向等是否正常。
2、飞行过程中的监控
- 通过无人机的地面站系统,实时监控无人机的飞行参数、电池电量、信号强度等,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如电池电量过低、信号丢失等,要及时采取措施,如返航或调整飞行姿态。
(三)降落与数据回收
1、安全降落
- 在完成飞行任务后,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安全降落,对于多旋翼无人机,要确保降落场地平整,避免在降落过程中发生碰撞损坏无人机。
2、数据回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降落成功后,及时回收无人机上存储的影像数据,检查数据的完整性,确保影像数据没有丢失或损坏。
后期数据处理
(一)影像预处理
1、影像筛选
- 对采集到的影像进行筛选,剔除模糊、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的影像,这些不合格的影像会影响后续的数据处理结果。
2、影像校正
- 根据控制点的坐标,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消除因无人机飞行姿态和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影像变形,进行辐射校正,统一影像的亮度和色彩。
(二)空三加密
1、空三原理
- 空中三角测量(空三)是利用影像之间的同名点关系,通过数学计算求解影像的外方位元素(位置和姿态),它是无人机测绘影像数据处理的关键步骤。
2、空三加密操作
- 将筛选和校正后的影像导入空三处理软件,通过自动匹配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提取影像之间的同名点,进行空三加密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要根据控制点的坐标对计算结果进行平差,提高精度。
(三)数字正射影像制作(DOM)和数字高程模型制作(DEM)
1、DOM制作
- 根据空三加密的结果,对影像进行拼接和镶嵌,生成数字正射影像,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影像的色彩平衡和接边处理,使生成的DOM影像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准确性。
2、DEM制作
- 通过影像的立体像对或激光雷达数据,构建数字高程模型,在构建过程中,要对高程数据进行滤波和插值处理,去除噪声并提高高程数据的精度。
(四)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1、质量检查指标
- 对生成的DOM和DEM成果进行质量检查,检查指标包括平面精度、高程精度、影像分辨率、影像质量等,根据项目要求的精度标准,判断成果是否合格。
2、验收流程
- 由专业人员按照规定的验收流程对成果进行验收,如果成果不合格,要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重新处理,直到成果满足要求为止。
无人机测绘影像数据采集流程涵盖了从项目需求分析到最终成果验收的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数据采集失败或成果质量不达标,通过严谨的前期准备、规范的飞行作业和精确的后期数据处理,能够获取高质量的无人机测绘影像数据,为地形测绘、城市规划、土地资源调查等众多领域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