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务数据安全管理:构建数字政府的坚固防线》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政务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务数据涵盖了公民信息、社会经济运行数据、政策执行情况等众多关键领域,它既是政府科学决策、高效管理的依据,也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支撑,制定和完善政务数据安全管理规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政务数据安全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政务数据安全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保密性意味着保护政务数据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泄露,防止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公民隐私的数据被窃取,在处理公民纳税信息、社保数据时,必须严格保密,防止信息泄露导致公民遭受诈骗等风险。
完整性要求政务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准确、完整,未被篡改,无论是数据的采集、存储还是传输过程,都要建立严格的校验机制,在政策执行数据的汇总过程中,如果数据被恶意篡改,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
可用性则强调政务数据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被合法用户获取和使用,这对于应急管理、公共服务等场景尤为关键,如在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时,相关部门需要及时获取地理信息、物资储备等政务数据以便高效救援。
在管理原则方面,应当遵循合法合规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政务数据的管理活动,坚持风险管理导向,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动态监测,还要注重协同合作,不同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应形成合力。
二、政务数据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数据采集安全
政务数据的采集必须遵循合法、必要的原则,明确数据采集的范围和目的,禁止过度采集,在采集公民个人信息时,要获得明确授权,并且采用安全可靠的采集技术手段,在进行人口普查数据采集时,要确保普查员使用正规的采集设备和软件,防止采集过程中的数据泄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数据存储安全
要建立安全可靠的政务数据存储体系,采用加密技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无论是在本地服务器还是云端存储,对存储设备和存储环境进行严格的安全防护,包括物理安全防护(如机房的防火、防水、防盗等)和网络安全防护(防止黑客入侵存储系统)。
(三)数据传输安全
在政务数据的传输过程中,要采用安全的通信协议和加密技术,在政府部门之间进行机密文件传输时,可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等安全传输方式,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窃取或篡改。
(四)数据使用安全
对政务数据的使用要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分配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建立审计机制,对数据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和审计,在政务大数据分析项目中,只有经过授权的数据分析师才能访问相关数据,并且其操作行为被全程记录,以便追溯。
三、政务数据安全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加大对政务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研发先进的加密算法、数据脱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要建立政务数据安全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各类安全技术的应用。
(二)人员保障
加强对政务数据管理人员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数据安全风险的认识,掌握数据安全管理的基本技能,建立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对涉及政务数据的人员进行背景审查,防止内部人员泄露数据。
(三)制度保障
完善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数据安全应急预案、数据安全考核制度等,当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能够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响应,减少损失,通过数据安全考核制度,对各部门的数据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政务数据安全管理规定是构建数字政府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明确目标原则、把控关键环节、落实保障措施,才能确保政务数据的安全,从而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健康发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保护国家、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