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问题与应对之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数据技术为法律监督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大数据法律监督对于维护法治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等有着深远意义。
二、大数据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相关问题
1、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 在大数据法律监督中,数据来源广泛,包括司法机关内部系统、行政机关数据以及社会其他渠道数据等,不同来源的数据在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基层行政机关在数据录入时可能存在人为错误,部分数据字段缺失或者格式不规范,这就导致在进行大数据分析时,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果,影响法律监督的准确性。
2、数据共享障碍重重
- 各部门之间出于数据安全、部门利益等考虑,数据共享难以有效实现,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数据壁垒尤为明显,税务部门的数据涉及企业和个人的敏感财务信息,在与检察院等司法监督部门共享时,往往存在诸多限制,这种数据孤岛现象,使得大数据法律监督无法获取全面的数据,限制了监督的深度和广度。
(二)技术层面的困境
1、大数据分析技术人才短缺
- 法律监督工作者中熟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人员占比极低,大数据分析需要掌握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专业技术知识,而传统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员在这方面存在知识短板,在一些检察院,想要对大量的刑事案件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以发现类案监督线索,但缺乏既懂法律又能熟练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监督工作难以开展。
2、技术应用的适配性问题
- 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在法律监督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适配性不足,法律监督工作有其特殊的流程和要求,一些通用的大数据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在对电子证据的审查监督方面,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可能无法准确识别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需要针对法律监督工作进行专门的技术研发和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法律规范与监督机制的不足
1、法律规范滞后
- 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而相关的法律规范却相对滞后,目前关于大数据在法律监督中的应用,如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等环节缺乏明确统一的法律规定,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时,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界限,监督机关在确定监督标准和采取监督措施时缺乏依据。
2、监督机制不完善
- 大数据法律监督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都有待完善,内部缺乏对大数据监督流程、结果准确性等方面的有效评估机制;外部缺乏公众对大数据法律监督的有效参与和监督途径,这可能导致大数据法律监督过程中出现权力滥用或者监督不到位的情况。
三、解决大数据法律监督问题的对策
(一)改善数据管理
1、提高数据质量
- 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对数据采集、录入、存储等环节进行规范,制定统一的数据录入标准,加强数据录入人员的培训,定期对数据进行清理和纠错,利用数据验证技术,在数据录入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突破数据共享瓶颈
- 从制度层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明确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义务和安全责任,通过立法规定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向司法监督部门共享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共享平台,采用加密技术、身份认证等手段确保数据共享的安全。
(二)强化技术支撑
1、培养复合型人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在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既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又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司法机关和法律监督部门内部也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鼓励法律专业人员学习大数据技术,同时吸引技术人员了解法律监督业务,可以组织内部的大数据分析竞赛,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
2、优化技术适配性
- 加大对大数据技术在法律监督领域应用的研发投入,与科技企业合作,根据法律监督工作的实际需求,定制开发专门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和软件,开发专门用于审查电子证据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技术对法律监督工作的适配性。
(三)完善法律与监督机制
1、加快法律规范的制定
- 立法机关应尽快出台关于大数据法律监督的专门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在法律监督中的采集、存储、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法律规范,规定数据采集的合法范围、数据存储的安全标准以及数据使用的授权机制等,为大数据法律监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2、健全监督机制
- 建立内部评估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内部设立专门的大数据法律监督评估小组,对监督流程、结果准确性等进行定期评估;外部通过建立公众参与平台,允许公众对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监督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进行举报,确保大数据法律监督的公正、透明。
四、结论
大数据法律监督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数据、技术、法律规范和监督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改善数据管理、强化技术支撑以及完善法律与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对策,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大数据法律监督的效能,推动法治建设在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