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的信息资产,确保实验室的科研、教学、检测等工作正常进行,防止信息泄露、数据丢失、恶意攻击等安全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所有涉及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使用等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内部的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数据库、实验数据、研究成果、人员信息等。
管理机构与职责
1、实验室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小组
由实验室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各实验项目负责人等,信息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实验室信息安全策略、规划,协调处理信息安全事件,监督信息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
2、实验室负责人职责
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室信息安全总体负责,确保信息安全管理所需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员、设备、资金等,审核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检查信息安全工作的进展情况。
3、信息技术人员职责
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包括系统安装、升级、漏洞修复、数据备份等,对网络安全进行监控,防范外部网络攻击,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协助解决信息安全相关问题。
4、实验项目负责人职责
实验项目负责人负责本项目所涉及信息的安全管理,确保项目组成员遵守信息安全制度,对项目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妥善保管和备份,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数据共享和传输。
人员管理
1、人员准入
所有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或访问的人员必须经过信息安全培训,了解实验室信息安全制度和相关规定,签订信息安全保密协议,明确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2、人员培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定期组织实验室人员参加信息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信息安全意识、安全操作规范、数据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针对新的信息安全威胁和技术,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提高人员的信息安全素质。
3、人员离职
离职人员必须办理信息资产交接手续,归还所使用的实验室信息设备、存储介质等,删除其个人账号及相关权限,信息技术人员对离职人员的相关数据进行备份和审查,确保没有信息泄露风险。
设备与网络安全
1、设备管理
实验室的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等信息设备必须进行登记,明确设备的使用人员、用途和管理责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2、网络安全
建立实验室内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等,限制外部网络对实验室内部网络的访问,只开放必要的网络端口,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网络行为。
3、移动存储设备管理
严格控制移动存储设备在实验室计算机上的使用,禁止使用未经授权的移动存储设备,对需要使用的移动存储设备进行病毒查杀和安全检测,防止病毒传播和数据泄露。
数据安全
1、数据分类与分级
对实验室的数据根据其重要性、敏感性等因素进行分类分级,如绝密数据、机密数据、秘密数据和普通数据等,针对不同级别的数据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2、数据存储
重要数据必须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存储设备上,如服务器、磁盘阵列等,对数据存储设备进行冗余备份,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定期检查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3、数据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必须采用加密技术,如SSL、VPN等,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对于重要数据的传输,必须经过审批,明确传输的目的、接收方等信息。
4、数据共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共享必须遵循实验室的相关规定,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在共享数据之前,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去除敏感信息,防止数据被滥用。
应急管理
1、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实验室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责任人和应急措施等,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实验室人员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
2、事件监测与报告
建立信息安全事件监测机制,及时发现信息安全事件的迹象,一旦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相关人员必须立即报告给信息安全管理小组,并尽可能收集事件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等。
3、应急响应与恢复
信息安全管理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如隔离受影响的系统、阻止攻击源等,在事件处理完毕后,对受影响的系统和数据进行恢复,并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监督与检查
1、定期检查
信息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实验室的信息安全状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人员遵守信息安全制度的情况、设备和网络安全状况、数据安全保护措施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不定期抽查
不定期对实验室的信息安全工作进行抽查,重点检查高风险区域和关键环节的信息安全情况,对违反信息安全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解除合同等处罚。
附则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和修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