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工作者:基层治理中的多元角色与独特特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
(一)社会服务供给者
1、民生保障服务
- 农村社区工作者要关注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帮扶,对村里的孤寡老人,他们需要定期走访,了解其生活起居情况,为老人提供生活物资的代购服务,如帮忙购买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协助老人申请农村低保、特困救助等福利政策,确保老人能维持基本生活。
- 在医疗保障方面,他们要向村民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解答村民关于医保报销流程、报销比例等疑问,对于患病村民,尤其是因病致贫的家庭,帮助其整理医疗报销材料,协调医疗机构和民政部门,争取更多的救助资源。
2、就业服务
-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工作者要积极收集就业信息,他们深入了解周边企业、农场的用工需求,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村民,当附近的农产品加工厂需要招收临时工进行农产品加工时,社区工作者会组织村民报名,并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推荐。
- 为提高村民的就业竞争力,社区工作者还会组织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如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为村民传授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或者请手工艺人来教村民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能,使村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
(二)基层治理参与者
1、矛盾调解
- 在农村社区,邻里之间可能会因为土地边界、用水灌溉等问题产生矛盾,农村社区工作者要及时介入调解,他们深入了解矛盾双方的诉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农村习俗进行公正的评判,两户村民因为相邻土地的边界划分不清而发生争执,社区工作者会查看土地承包合同,走访村里的老村民了解历史情况,然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2、村庄规划与建设
- 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如农村道路的修建和维护,社区工作者要收集村民对于道路规划的意见,协调施工单位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在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他们组织村民开展清洁行动,制定卫生公约,监督村民遵守公共卫生规定,对垃圾处理点的选址、垃圾清运等工作进行管理。
(三)文化传承与建设推动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传统文化传承
- 农村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等,社区工作者要积极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他们组织村民开展民俗活动,像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端午的包粽子比赛等,对于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社区工作者会寻找村里的手工艺传承人,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鼓励年轻人学习传承。
2、现代文化建设
- 为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社区工作者要推动现代文化在农村的传播,他们建立农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图书、电脑等设施,组织村民开展读书活动、电脑知识培训等,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邀请文艺团体到农村演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农村社区工作者的特征
(一)熟悉农村环境与村民需求
1、地域熟悉度高
- 农村社区工作者大多生长于当地农村,对村庄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他们知道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哪片山地适合种植果树,哪块农田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这种对地域的熟悉有助于他们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项目或者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2、深入了解村民
- 他们与村民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熟悉每个家庭的情况,能够准确判断村民的需求,无论是在提供社会服务还是进行基层治理时,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在组织就业培训时,他们知道哪些村民家庭经济困难需要尽快就业,哪些村民有创业的想法需要更多的商业知识培训。
(二)角色的多元性与灵活性
1、多角色转换
- 在一天的工作中,农村社区工作者可能要从民生保障服务者转换为矛盾调解员,再转换为文化活动组织者,早上还在为困难村民申请救助金,下午可能就要去调解两户村民因为家畜损坏庄稼而产生的纠纷,晚上又要组织村民排练民俗节目,这种多角色的转换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
2、灵活性应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农村的工作情况复杂多变,没有固定的模式,在组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时,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原本计划在室外的培训场地就需要临时更换到室内,而且培训内容可能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增加一些应对恶劣天气对农作物影响的知识讲解,农村社区工作者必须能够灵活应对这些变化。
(三)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纽带性
1、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 他们既要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又要推动现代文明在农村的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时,他们是传统习俗和技艺的守护者,通过组织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传承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他们也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将现代的科技知识、文化理念引入农村,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转型。
2、促进乡村文化融合
- 在农村社区,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和外来人员的流入,不同文化之间需要融合,农村社区工作者要协调这种文化融合,让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当一些外来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时,社区工作者要引导村民接受外来的企业文化理念,同时也让企业员工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促进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基层治理的本土性与亲民性
1、本土治理智慧运用
- 农村社区工作者在基层治理中常常运用本土的治理智慧,他们依据农村长期形成的习俗和村民之间的关系网络来解决问题,在处理村民纠纷时,除了依据法律法规,还会参考村里的村规民约和长辈的意见,这种本土治理智慧能够让治理措施更容易被村民接受,提高治理的有效性。
2、亲民形象与信任基础
- 由于他们与村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村民眼中是亲切的邻里形象,这种亲民形象为他们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信任基础,村民更愿意听从他们的建议,积极配合他们开展各项工作,如在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村民因为信任社区工作者,会更主动地遵守卫生规定,参与清洁行动。
农村社区工作者在农村的发展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工作内容丰富多样,特征鲜明,是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