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模式按精细化程度的分类及相关处置模式解析》
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模式按精细化程度的分类
(一)粗放型模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特点
- 在这种模式下,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较为简单,通常只是进行初步的分拣,将其中较大的木材、金属等容易分离的成分挑出,然后对剩余的混合建筑垃圾进行简单破碎处理,一些小型的建筑垃圾处理厂,可能仅仅使用较为简陋的颚式破碎机将建筑垃圾破碎成较大粒径的颗粒,然后将其直接用于一些对材料要求不高的场地回填。
- 技术投入相对较少,主要依赖基本的机械设备进行操作,缺乏对建筑垃圾中不同成分更深入的分析和处理,如对于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中的水泥、骨料等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和质量提升。
2、适用场景
- 这种模式适用于一些对建筑材料品质要求不高的小型建筑工程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临时填方需求,比如农村地区一些简单的道路修建或者小型房屋地基的填充,在这些场景下,成本是首要考虑因素,而对材料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要求相对较低。
(二)半精细化模式
1、特点
- 半精细化模式在粗放型模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会对建筑垃圾进行更细致的分拣,除了分离出木材、金属等,还会将废弃塑料、玻璃等成分进行分离,对于废弃混凝土,会采用更先进的破碎设备,如圆锥破碎机等,将其破碎成较小粒径且级配相对合理的骨料。
- 可能会对分离出来的部分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对废弃砖瓦进行研磨,制成一定细度的粉末,用于生产一些低标号的建筑材料或者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原料,在这种模式下,对建筑垃圾中各成分的利用率和产品的质量控制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2、适用场景
- 适用于中等规模的建筑工程中的部分材料供应,例如城市中的一些普通住宅建设项目中的非承重结构材料的生产,像用处理后的建筑垃圾骨料生产空心砖、小型预制构件等,这些产品虽然对材料有一定的质量要求,但不是特别高,半精细化模式下生产的材料基本能够满足需求,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工程成本。
(三)精细化模式
1、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精细化模式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高级阶段,它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达到了很高的精细程度,在分拣环节,会采用自动化的分拣设备,如光学分拣机、电磁分拣机等,能够精准地分离出各种成分,甚至可以区分不同种类的塑料、不同金属合金等。
- 对于废弃混凝土,不仅能够将其破碎成高质量的骨料,还能通过化学方法将其中的水泥成分进行回收再利用,采用化学溶剂将废弃混凝土中的未水化水泥颗粒溶解出来,经过处理后重新用于混凝土生产,精细化模式下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利用建筑垃圾中的纤维类物质和高性能的再生骨料生产高性能的纤维增强混凝土,或者利用建筑垃圾中的特殊成分生产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装饰材料。
2、适用场景
- 这种模式适用于高端建筑工程和对建筑材料质量、性能要求极高的项目,例如超高层建筑、大型桥梁工程等,在这些项目中,需要高质量的建筑材料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精细化模式下生产的再生建筑材料能够满足这些高标准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高端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建筑垃圾资源化可采用的处置模式
(一)源头分类处置模式
1、重要性
- 源头分类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环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就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可以大大提高后续处理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拆除建筑物时,如果能够将不同结构部位的材料分开拆除和收集,如将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结构部分、木结构部分等分别处理,就可以避免不同材料混合后难以分离的问题。
2、实施方式
- 施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分类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在施工现场设置不同类型的垃圾收集容器,如专门收集废弃混凝土的大型料斗、收集金属的金属箱、收集木材的堆放区等,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施工企业源头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分类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集中处理处置模式
1、优势
- 集中处理模式可以整合资源,实现规模效益,通过建立大型的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可以集中处理来自多个建筑工地的建筑垃圾,这样的处理中心可以配备先进的处理设备,如大型的破碎、筛分、制砖生产线等,由于处理量较大,可以降低单位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运营管理
- 在运营方面,处理中心需要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流程,首先对收集来的建筑垃圾进行详细的成分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如果建筑垃圾中废弃混凝土的比例较高,就可以加大对混凝土再生骨料生产线的投入,处理中心要注重环保措施,如对处理过程中的粉尘、废水等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三)分散处理与集中调配处置模式
1、灵活性
- 这种模式结合了分散处理和集中调配的优势,在城市中,可以在各个区域设置小型的建筑垃圾处理点,这些处理点主要对本区域内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初步处理,如简单分拣和破碎,然后将初步处理后的材料集中调配到大型的生产企业进行深加工。
2、协调机制
-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是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企业来负责分散处理点和集中调配环节的协调工作,根据各个分散处理点的处理能力和产品类型,合理安排向集中生产企业的运输和调配,确保整个产业链的顺畅运行。
(四)产业协同处置模式
1、内涵
- 产业协同处置模式是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与建筑材料产业、环保产业、制造业等协同发展,在建筑材料产业中,将再生建筑垃圾骨料用于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如再生混凝土、再生砖等,在环保产业方面,利用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副产物,如废弃塑料、纤维等制作环保型的复合材料。
2、合作模式
- 可以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或者企业间的合作协议来实现产业协同,建筑企业与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筑企业保证将建筑垃圾提供给处理企业,处理企业则以优惠的价格向建筑企业提供再生建筑材料,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将建筑垃圾中的特殊成分用于制造一些特定的工业产品,如利用建筑垃圾中的金属粉末制作五金配件等,从而实现建筑垃圾在多个产业中的资源化利用,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