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保密实验室现场管理制度》
总则
1、为加强保密实验室的管理,确保实验室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敏感信息的安全,根据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以及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进入保密实验室现场的所有人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外来访问人员、合作研究人员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人员管理
1、人员准入
-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保密审查,包括政治审查、背景调查等,签订保密协议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
- 外来人员进入保密实验室必须提前提出申请,注明访问目的、时间、人员信息等,经实验室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由专人陪同方可进入,外来人员进入前需接受保密教育,明确保密要求和责任,签订临时保密协议。
2、人员行为规范
- 在实验室现场,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随意谈论与工作无关的话题,特别是涉及秘密信息的话题。
- 严禁在实验室现场使用未经许可的电子设备,如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存储和传输功能的设备,如因工作需要使用特定设备,必须经过实验室保密管理人员的检查和批准。
- 工作人员离开工作岗位时,必须妥善保管好正在处理的秘密文件、资料和实验数据,将其存放在保密柜或其他安全的存储设备中,并对工作区域进行清理,确保无秘密信息暴露在外。
设备与物资管理
1、设备管理
- 保密实验室的设备必须进行登记造册,明确设备的名称、型号、用途、购置时间、保管人员等信息。
- 对于具有保密功能的设备,如加密计算机、保密通信设备等,必须按照规定的操作规程使用,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设备的保密性能良好。
- 设备的维修必须由经过保密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在维修前,必须对设备中的秘密信息进行备份和清除,防止信息泄露,维修过程中,必须有实验室保密管理人员在场监督。
2、物资管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实验室的保密物资,如保密文件柜、保密纸张、保密标识等,必须专人负责保管,按需发放和使用。
- 保密文件柜的钥匙必须由专人保管,不得随意转借他人,使用保密文件柜存放秘密文件和资料时,必须按照规定的分类和标识方法进行存放,便于查找和管理。
文件与资料管理
1、文件的收发与传递
- 保密文件和资料的收发必须进行登记,注明文件的名称、编号、密级、收发日期、收发人员等信息。
- 在实验室内部传递保密文件和资料时,必须使用专门的传递容器,并由专人负责传递,传递过程中,必须确保文件的安全,防止丢失或泄露。
- 向实验室外部传递保密文件和资料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批,通过保密渠道进行传递,如机要通信等。
2、文件的存储与销毁
- 保密文件和资料必须存储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场所和设备中,如保密文件柜、保密机房等,存储的文件和资料必须按照密级和类别进行分类存放,便于管理和查找。
- 对于需要销毁的保密文件和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销毁,销毁过程必须有专人监督,确保文件和资料彻底销毁,不留任何痕迹,销毁记录必须保存,以备查考。
环境安全管理
1、物理环境安全
- 保密实验室必须位于安全的建筑内,实验室的门窗必须具有防盗、防撬等安全功能。
- 实验室内部必须安装监控设备,对实验室的各个区域进行实时监控,监控记录必须保存一定的时间,以备查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实验室的电力供应、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必须符合实验设备和保密工作的要求,防止因环境因素导致设备故障或信息泄露。
2、电磁环境安全
- 保密实验室必须采取有效的电磁防护措施,防止电磁辐射导致的信息泄露,如采用屏蔽机房、电磁干扰设备等。
- 对于实验室内部的电子设备,必须按照规定的电磁兼容性要求进行安装和使用,避免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和信息泄露。
监督与检查
1、实验室保密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对实验室现场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包括人员行为、设备管理、文件资料管理、环境安全等方面。
2、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整改,对于违反保密规定的人员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包括警告、罚款、解除劳动合同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应急管理
1、制定保密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火灾、水灾、盗窃、信息泄露等突发事件,明确应急处理的程序和措施。
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实验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保护实验室的秘密信息安全。
通过以上保密实验室现场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保障实验室的保密工作,维护国家、企业和相关方的利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