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法律制度:现状、挑战与完善路径》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未成年人由于其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的隐私更容易受到侵犯,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关于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定,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法律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不断完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我国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定现状
(一)宪法层面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作为公民的一部分,其隐私权受宪法的间接保护,宪法为未成年人隐私保护奠定了基本的权利基础,是其他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
(二)民事法律规定
《民法典》明确规定了自然人享有隐私权,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私人生活安宁、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等都受到保护,在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方面,明确规定了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未成年人在民事活动中的隐私权益,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
(三)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将未成年人隐私保护作为重点内容,它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其中就包含对未成年人隐私的尊重,在网络保护专章中,针对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作出了规定,如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等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防止未成年人的隐私信息在网络环境下泄露。
三、我国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法律制度面临的挑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成年人的隐私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未成年人的生活轨迹、兴趣爱好等隐私信息更容易被收集,一些APP在未获得充分授权的情况下过度收集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然后通过算法分析用于商业目的,如精准广告推送等,新技术使得隐私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且难以控制,一旦未成年人的隐私信息泄露,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给未成年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二)家庭与学校保护中的漏洞
在家庭方面,部分家长缺乏隐私保护意识,可能会过度干涉未成年人的私人生活,如私自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等,在学校,虽然有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规定,但在实践中,由于教育管理的需要,有时会存在无意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情况,在学校的成绩排名公布、校园监控管理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
(三)法律执行与监督的困难
目前,尽管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但在执行和监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行为,界定和取证较为困难,在网络环境下,很难确定是哪个环节导致了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泄露,各部门之间在监督和执法上的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导致一些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惩处。
四、完善我国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法律制度的路径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应及时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新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标准和界限,对智能设备制造商、APP开发者等主体在收集、使用、存储未成年人隐私信息方面作出更加细致和严格的规定,应加强对家庭和学校在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方面的规范,明确家长和学校的权利与义务,填补这方面的法律漏洞。
(二)加强执法与监督机制
建立专门的执法机构或者明确各部门在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执法中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准确识别和处理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行为,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公众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对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三)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学校、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意识,开展隐私保护知识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的活动,让人们了解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规定,学校可以将隐私保护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结论
我国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法律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和提高公众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不断完善这一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益,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