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服务对象单一的多因剖析与应对之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农村基础设施服务对象单一的原因
(一)地理与人口分布因素
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且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在一些偏远山区,村落之间距离遥远,这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修建一条连接几个分散小村庄的道路,由于使用人口较少,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可能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交通需求,难以兼顾到多样化的服务对象需求,而且分散的人口分布也导致服务设施难以覆盖到所有群体,像一些老人、儿童或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容易被忽视,进而造成服务对象单一的表象。
(二)规划缺乏全面性
在农村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长远考虑,规划者可能更多地关注到当下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群体,如青壮年男性的需求,侧重于农业生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设施等,而忽略了妇女、老人等群体在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缺乏对农村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没有预见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带来的新需求,使得基础设施服务对象难以涵盖多元群体。
(三)资金与资源限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有限的资金只能优先保障部分群体的基本需求,在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只能先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教学设施需求,难以投入更多资源为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提供完善的设施,这就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而且资源分配往往倾向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领域,对于新兴产业和新型群体的需求难以顾及。
(四)传统观念与社会结构影响
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基础设施服务对象单一,在一些农村地区,家族观念、性别观念等依然存在,在一些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和使用上,可能存在男性优先的情况,女性和儿童的参与度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主导观念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围绕农业展开,对于从事非农业产业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对象重视不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的对策
(一)精准规划与需求调研
深入农村进行全面的需求调研,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不仅仅关注传统的农业生产需求,还要重视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士以及新兴产业从业者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在规划村庄公共设施时,可以专门针对老年人设置休闲健身区域,配备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健身器材;为儿童打造安全的游乐场所,规划要有前瞻性,考虑到农村人口流动、产业转型等因素,预留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拓展的空间。
(二)多元资金筹集与资源整合
1、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吸引企业参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等项目。
2、整合各类资源,将农业补贴、扶贫资金等进行合理统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将部分农业补贴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既有助于农产品销售,又能带动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从而服务更多群体。
(三)提升服务意识与能力
1、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面向全体村民,满足多元需求,在农村文化服务方面,基层干部可以组织更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针对妇女的手工艺培训、针对老年人的传统戏曲表演等。
2、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监督评价机制,定期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与发展
1、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将带动农村人口结构的多元化,从而促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多元服务对象转变,发展乡村旅游,会吸引游客、旅游从业者等不同群体进入农村,这就需要农村具备满足游客住宿、餐饮、娱乐等需求的基础设施,以及为旅游从业者提供工作环境和生活保障的设施。
2、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他们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如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提供仓储、物流、加工等配套设施,这些经营主体的发展又会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受益群体。
(五)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1、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可以为农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传统教育基础设施的局限。
2、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各类公共服务信息,方便村民查询和使用,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也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