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档案数据备份管理制度》
总则
1、目的
为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范因自然灾害、人为失误、技术故障等因素导致档案数据丢失或损坏的风险,特制定本档案数据备份管理制度,本制度依据档案登记备份的基本原则,对档案数据备份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涉及档案数据管理的部门和人员,涵盖各类纸质档案数字化后的电子数据、原生电子档案等各类档案数据。
档案登记备份基本原则
1、完整性原则
档案数据备份应保证包含所有需要备份的档案内容及其相关元数据,在备份过程中,要对档案的目录结构、文件内容、版本信息等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备份,确保备份数据能够完整地反映原始档案的全貌,对于一份包含正文、附件、审批意见的电子档案,备份时必须将这些组成部分完整地纳入备份范围,不能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2、准确性原则
备份的数据必须与原始档案数据完全一致,在数据的传输、存储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采用可靠的备份技术和校验机制,如哈希算法校验等,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确保备份数据在生成、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未发生任何数据错误或丢失。
3、及时性原则
根据档案数据的重要性和变更频率,确定合理的备份周期,确保档案数据的及时备份,对于重要的、频繁更新的档案数据,应缩短备份周期,甚至采用实时备份技术,以最大限度减少数据丢失的风险,对于正在进行的重大项目相关档案数据,可能需要每天甚至每小时进行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
4、安全性原则
备份数据的存储、传输过程要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在存储方面,选择安全可靠的存储介质和存储环境,对存储介质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盗取或篡改,在传输过程中,采用安全的网络协议和加密技术,如SSL/TLS协议等,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对备份数据的访问要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进行备份数据的操作。
备份策略
1、全量备份
定期(如每月或每季度)对所有档案数据进行全量备份,全量备份能够确保在发生灾难或数据丢失时,可以完整地恢复所有档案数据,全量备份的存储介质应选择具有高可靠性和大容量的设备,如磁带库、大容量磁盘阵列等。
2、增量备份
在全量备份的基础上,根据档案数据的变更情况进行增量备份,增量备份只备份自上次备份(全量或增量)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能够减少备份数据量和备份时间,增量备份的周期可以根据数据变更频率设定为每天或每周等,增量备份数据应与全量备份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存储位置,以防止单一存储故障导致所有备份数据丢失。
3、差异备份
差异备份是备份自上次全量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与增量备份相比,差异备份在恢复数据时只需要使用全量备份和最近一次的差异备份,恢复过程相对简单,差异备份的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每周或每两周等。
备份操作流程
1、备份前准备
(1)备份操作人员应在备份前检查备份设备的状态,包括存储介质的剩余容量、设备的运行状况等,确保备份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对需要备份的档案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确保数据没有损坏或缺失,记录备份前的档案数据状态信息,如数据量、版本号等。
2、备份执行
(1)根据备份策略,选择全量备份、增量备份或差异备份方式启动备份操作,在备份过程中,要实时监控备份进度,记录备份过程中的任何异常情况,如备份速度异常缓慢、数据传输中断等。
(2)备份完成后,对备份数据进行初步验证,可以通过比较备份数据的大小、校验和等方式与原始数据进行比对,确保备份数据的准确性。
3、备份后处理
(1)对备份数据进行标记,包括备份日期、备份类型(全量、增量或差异)等信息,以便于管理和查找。
(2)将备份数据存储到指定的存储位置,对于重要的备份数据,应采用异地存储的方式,如将一份备份数据存储在本地数据中心,另一份存储在异地的灾备中心,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备份存储管理
1、存储介质管理
(1)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如磁带、磁盘等,不同的存储介质具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备份数据的特点、存储需求和成本等因素进行选择,磁带适合长期存储大容量数据,磁盘则适合快速读写和短期存储。
(2)对存储介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检查存储介质的物理状态,如磁带是否有磨损、磁盘是否有坏道等,对于出现问题的存储介质,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
(3)存储介质应存放在适宜的环境中,温度、湿度要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避免存储介质受到磁场、灰尘等因素的影响。
2、存储位置管理
(1)建立本地和异地的存储方案,本地存储方便数据的快速恢复,异地存储则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本地存储可以采用数据中心的磁盘阵列等设备,异地存储可以选择专门的灾备中心或云存储服务。
(2)对存储位置进行安全管理,本地存储位置应具备防火、防水、防盗等安全措施,异地存储位置应选择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服务提供商,并签订严格的安全协议。
备份数据恢复
1、恢复流程
(1)当需要恢复档案数据时,由授权人员提出恢复申请,说明恢复的原因、要恢复的档案数据范围等信息。
(2)对恢复申请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根据备份数据的类型(全量、增量或差异)制定恢复计划。
(3)按照恢复计划,从存储介质中获取备份数据,在恢复环境中进行数据恢复操作,在恢复过程中,要密切监控恢复进度,确保恢复过程的顺利进行。
(4)恢复完成后,对恢复的数据进行完整性和准确性验证,确保恢复的数据与原始档案数据一致。
2、恢复测试
定期进行备份数据的恢复测试,以检验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恢复流程的有效性,恢复测试应模拟实际的灾难场景,如数据丢失、存储介质损坏等情况,通过恢复测试,可以及时发现备份数据和恢复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人员与职责
1、备份管理员
(1)负责制定和执行档案数据备份策略,包括确定备份周期、备份方式等。
(2)操作备份设备,进行档案数据的备份、恢复等操作,并记录备份和恢复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3)对备份设备和存储介质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备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存储介质的安全性。
2、数据所有者
(1)负责提供需要备份的档案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配合备份管理员进行备份操作,如提供数据的相关信息、协助解决数据备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3、安全管理员
(1)负责备份数据的安全管理,包括对存储介质的加密、对备份数据访问权限的设置等。
(2)监控备份数据的安全状况,防范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
监督与审计
1、监督机制
建立备份工作的监督机制,由专门的监督人员对备份管理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备份策略的执行情况、备份设备的运行状况、备份数据的存储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备份管理员进行整改。
2、
(1)对备份操作进行审计,包括备份的时间、备份的数据量、备份的类型等信息,确保备份操作符合备份策略和相关规定。
(2)对备份数据的存储和访问进行审计,检查存储介质的使用情况、数据访问的权限设置和操作记录等,防止备份数据被非法访问或篡改。
(3)对备份数据的恢复操作进行审计,包括恢复申请的审核过程、恢复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等,确保恢复操作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培训与教育
1、培训计划
制定针对备份相关人员的培训计划,包括备份管理员、数据所有者和安全管理员等,培训内容涵盖档案数据备份的基本知识、备份设备的操作、备份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2、培训实施
按照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可以采用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通过培训与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备份意识和操作技能,保障档案数据备份工作的顺利进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