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数据库基本概念全解析》
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当今的数据存储和管理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以二维表格的形式来组织数据,在这个模型中,有几个关键的概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关系(表)
- 关系是一个二维表,每一行代表一个实体实例,称为元组;每一列代表实体的一个属性,在一个学生信息表中,每行代表一个学生的具体信息,如学号、姓名、年龄、专业等,这些列就是学生这个实体的不同属性,关系中的每一个单元格都只能包含一个原子值,即不能再分的数据项。
2、属性(列)
- 属性定义了数据的特征,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如整数、字符串、日期等,以员工表为例,员工的工号属性可能是整数类型,员工的姓名属性是字符串类型,属性名在一个关系中必须是唯一的,这有助于准确地标识和操作数据。
3、元组(行)
- 元组是关系中的一行数据,表示一个完整的实体信息,在销售订单表中,一个元组可能包含订单编号、客户名称、下单日期、订单金额等信息,这些信息共同描述了一个特定的销售订单。
二、关系型数据库的结构
1、数据库(Database)
- 数据库是一个容器,它包含了多个关系(表)以及其他相关的数据库对象,如视图、索引等,一个公司的数据库可能包含员工表、部门表、项目表等多个表,数据库负责管理这些表之间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存储、检索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工作。
2、模式(Schema)
- 模式定义了数据库的结构,包括表的定义、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整性约束等,它就像是数据库的蓝图,规定了数据如何组织和存储,在一个电子商务数据库的模式中,会定义用户表包含哪些字段,订单表与用户表之间如何关联(如通过用户ID)等。
三、关系型数据库的操作
1、数据定义语言(DDL)
- DDL用于定义数据库的结构,如创建表(CREATE TABLE)、修改表结构(ALTER TABLE)和删除表(DROP TABLE)等操作,创建一个包含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和年龄的学生表可以使用如下的SQL语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sql
CREATE TABLE students (
student_id INT PRIMARY KEY,
student_name VARCHAR(50),
student_gender CHAR(1),
student_age INT
);
```
2、数据操作语言(DML)
- DML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主要操作包括插入(INSERT)、查询(SELECT)、更新(UPDATE)和删除(DELETE),要向学生表中插入一个新学生的信息,可以使用INSERT语句:
```sql
INSERT INTO students (student_id, student_name, student_gender, student_age) VALUES (1, 'John', 'M', 20);
```
- SELECT语句用于查询数据,如查询所有年龄大于20岁的学生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sql
SELECT * FROM students WHERE student_age > 20;
```
四、关系型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
1、实体完整性
- 实体完整性要求表中的每一行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通常通过主键(PRIMARY KEY)来实现,主键的值不能为NULL,并且在表中必须是唯一的,在员工表中,员工工号作为主键,确保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避免数据的混淆。
2、参照完整性
- 参照完整性用于维护表之间的关系,如果表A中的一个属性(外键)引用了表B中的主键,那么表A中的外键值必须要么为NULL,要么在表B的主键值中存在,在订单表中有一个客户ID字段(外键),它引用了客户表中的客户ID(主键),这样就确保了订单对应的客户是存在于客户表中的。
3、域完整性
- 域完整性规定了属性的取值范围,学生的成绩属性可能被定义为0 - 100之间的整数,性别属性可能被定义为'M'或'F'等有限的取值。
关系型数据库凭借其结构化、规范化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方式,在企业级应用、金融系统、政府部门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安全存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