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据治理工作全解析:探寻易入手且成效显著的工作内容》
一、银行数据治理工作概述
银行数据治理是一个涵盖数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元数据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随着银行业务的日益复杂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良好的数据治理对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客户服务优化、决策制定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数据标准制定工作相对好做且意义重大
1、
- 建立数据的命名规范,对于客户的各类账户信息,统一命名格式,像储蓄账户命名为“[客户姓名] - 储蓄 - [账号]”,这样在整个银行系统中,无论是前端业务部门还是后台数据管理部门,都能清晰识别。
- 定义数据的格式标准,如日期格式统一为“YYYY - MM - DD”,金额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等,这有助于减少数据转换和处理过程中的错误。
- 确定数据的取值范围标准,以客户信用评级为例,设定从A到F的取值范围,每个级别有明确的界定条件,如A级代表信用极好,F级代表信用极差。
2、优势
- 相对容易入手,不需要深入复杂的数据分析算法,主要是基于银行业务的基本逻辑和行业惯例进行规范的制定。
- 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一旦数据标准建立,数据的采集、存储、共享等环节都有了明确的依据,能够提高整个数据治理流程的效率。
- 可以分模块逐步推进,比如先从客户基本信息模块开始,再扩展到交易数据等其他模块。
三、数据质量管理中的数据清洗工作
1、
- 识别和处理重复数据,在银行的客户信息系统中,可能由于多次录入或者系统合并等原因存在重复的客户记录,通过比对客户的关键识别信息,如身份证号、姓名、联系方式等,发现并合并这些重复数据。
- 处理缺失值,对于一些交易记录中缺失的金额或者日期等重要信息,可以根据业务逻辑进行补充,如果是定期存款的交易记录缺失了到期日,可以根据存款期限和起始日期进行推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修正错误数据,当发现客户年龄数据明显不符合常理(如150岁)时,通过与其他有效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如身份证号中的出生年月)来修正错误。
2、优势
- 有明确的操作目标,即让数据准确、完整、一致,只要遵循一定的业务规则和数据逻辑,就可以有效地开展工作。
- 成果容易衡量,清洗前后的数据质量有明显的对比,可以通过数据准确性、完整性等指标来评估工作成效。
- 对提升业务效率有直接影响,干净的数据能够确保银行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准确的客户信用数据有助于快速审批贷款申请。
四、元数据管理中的基础元数据梳理工作
1、
- 对银行系统中的数据表、字段等进行梳理,明确每个数据表的用途,像“客户交易明细表”记录了客户每一笔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交易时间、金额、交易类型等。
- 建立元数据的目录,将银行内部不同业务系统(如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中的元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方便查询和管理。
- 记录元数据的变更历史,当某个数据表中的字段发生增加、删除或者修改时,详细记录变更的时间、原因和操作人员等信息。
2、优势
- 有助于理解数据架构,通过梳理元数据,银行的数据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整个银行数据的存储结构和逻辑关系。
- 便于数据共享和整合,当不同部门需要共享数据时,准确的元数据信息能够确保数据的正确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风险可控,元数据变更历史的记录可以在出现数据问题时进行追溯,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
五、数据安全管理中的权限管理工作
1、
- 根据员工的岗位角色定义数据访问权限,前台柜员只能访问和操作与客户日常业务办理相关的数据,如存款、取款等操作涉及的数据,而后台的风险管理部门员工可以访问客户的信用数据和风险评估相关数据。
- 定期审查权限,随着员工岗位的调整或者业务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其数据访问权限。
- 建立权限审批流程,当员工有特殊的数据访问需求时,如市场部门需要临时查看客户交易数据进行市场分析,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
2、优势
- 规则明确,依据岗位职能来划分权限,具有明确的操作准则。
- 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环节,有效地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保护银行和客户的利益。
- 易于与银行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可以根据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员工岗位变动信息及时调整数据访问权限。
在银行的数据治理工作中,数据标准制定、数据清洗、基础元数据梳理和权限管理等工作相对好做且能够为银行的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带来显著的成效,这些工作可以作为银行数据治理工作的切入点,逐步推动整个数据治理工作向更深入、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