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架构与传统架构:深度剖析优劣之处》
一、超融合架构的优势
1、简化基础架构管理
- 在超融合架构中,计算、存储和网络等资源被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与传统架构相比,管理员无需分别管理服务器、存储阵列和网络设备等多个独立的系统,在传统架构下,存储管理员需要通过专门的存储管理界面来配置存储卷、RAID级别等操作,而在超融合环境中,这些操作可以在一个集成的管理界面中完成,大大降低了管理的复杂性,这使得企业可以减少对专业存储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等多类专业人员的依赖,从而降低人力成本。
- 超融合架构的自动化部署能力也很强,当企业需要扩展资源时,例如增加新的计算节点或存储容量,超融合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新设备并进行配置,而传统架构可能需要繁琐的手动配置过程,包括安装操作系统、配置网络参数、挂载存储等多个步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高可扩展性
- 超融合架构采用分布式的架构设计,使得扩展变得非常灵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以较小的增量逐步扩展计算和存储资源,一个小型企业随着业务的增长,数据量不断增加,在超融合架构下,可以简单地添加新的超融合节点来增加存储容量和计算能力,每个节点都包含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新节点加入后会自动融入整个系统,实现资源的均衡分配。
- 相比之下,传统架构在扩展时往往面临更多的限制,传统的存储阵列扩展可能需要特定的硬件模块,并且可能存在容量和性能的瓶颈,传统的光纤通道存储阵列在扩展容量时可能需要购买新的磁盘柜,而且扩展过程可能需要停机进行配置,这对企业业务连续性会造成较大影响。
3、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
- 硬件方面,超融合架构减少了对专门存储设备(如高端存储阵列)的需求,由于计算和存储资源整合在通用的服务器硬件上,企业可以利用标准化的服务器硬件构建超融合系统,降低了硬件采购成本,超融合架构的空间占用更小,减少了数据中心的机房空间需求,从而降低了电力和冷却成本。
- 在软件许可方面,超融合解决方案通常采用统一的软件许可模式,涵盖了计算、存储和管理等功能,相比于传统架构中分别购买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管理软件等多个软件许可证,成本也有所降低。
4、更好的性能优化
- 超融合架构中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或对象存储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本地读写,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在一个超融合集群中,当应用程序请求数据时,如果数据存储在本地节点上,就可以直接进行读写操作,而不需要像传统架构那样通过网络从专门的存储阵列中获取数据。
- 超融合架构还能够根据应用的需求动态分配资源,如果某个应用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系统可以自动调整分配给该应用的CPU和内存,同时相应地调整存储资源的分配,以保证应用的最佳性能。
二、超融合架构的劣势
1、对网络依赖度高
- 超融合架构中的数据读写操作依赖于网络在各个节点之间传输数据,如果网络出现故障或者带宽不足,将会严重影响系统的性能,在大规模数据并发读写的情况下,网络拥塞可能导致数据传输延迟增加,甚至可能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而传统架构中,存储阵列内部的磁盘读写操作相对独立于网络,在网络出现问题时,存储阵列内部的数据管理仍然可以正常进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初始性能可能受限
- 在超融合架构下,由于计算和存储资源共享硬件,在初始配置时,可能无法提供像高端传统存储阵列那样极高的存储性能,对于一些对存储性能要求极高的企业级数据库应用,传统的全闪存存储阵列可能能够提供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IOPS(每秒输入/输出操作次数),而超融合架构可能需要通过添加更多的节点或者进行复杂的性能优化配置才能满足类似的高性能需求。
3、数据保护相对复杂
- 超融合架构中的数据保护机制需要考虑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整合情况,虽然超融合系统通常提供了数据冗余和备份恢复功能,但与传统架构相比,其数据保护的配置和管理可能更具挑战性,在传统架构中,存储阵列有成熟的RAID技术和备份软件来保障数据安全,而超融合架构需要在分布式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数据保护策略,例如在分布式存储中如何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故障恢复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三、传统架构的优势
1、成熟的技术和稳定性
- 传统架构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非常成熟,传统的企业级存储阵列如EMC的Symmetrix系列,在大型企业的数据中心中已经稳定运行了多年,拥有可靠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管理系统,这些存储阵列经过了大量的企业级应用场景的考验,在数据存储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保障。
- 传统架构的分层设计也有助于提高稳定性,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各司其职,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进行优化,这种分层结构使得系统在出现故障时更容易定位和解决问题,因为可以根据故障现象快速判断是服务器、存储还是网络方面的问题。
2、高性能存储能力
- 传统的高端存储阵列能够提供非常高的存储性能,它们采用专门的硬件设计,如高速磁盘、高性能控制器等,一些高端全闪存存储阵列可以提供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IOPS,并且延迟可以控制在极低的水平,对于对存储性能要求极高的应用,如金融交易系统、大型数据库等,传统架构的高端存储设备能够更好地满足性能需求。
- 传统架构还可以根据应用需求进行定制化的存储配置,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类型的磁盘(如SAS盘、SATA盘等)、配置不同的RAID级别、调整缓存大小等,以实现最优的存储性能。
3、成熟的数据保护方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传统架构在数据保护方面有一套成熟的体系,RAID技术可以在磁盘级别提供数据冗余,防止磁盘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传统的备份软件可以与存储阵列配合,实现数据的定期备份和恢复,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制定详细的备份策略,如全量备份、增量备份等,并且可以将备份数据存储到磁带库等离线存储介质中,以满足合规性和长期数据保存的要求。
四、传统架构的劣势
1、复杂的管理和高成本
- 传统架构的管理非常复杂,需要多个专业团队分别管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存储管理员需要掌握专门的存储管理知识,包括存储阵列的配置、LUN(逻辑单元号)的划分、存储性能的调优等,服务器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也需要各自负责自己领域的工作,这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 在硬件成本方面,传统架构需要购买专门的服务器、存储阵列和网络设备,这些设备的价格往往较高,传统的存储阵列在扩展时可能需要购买额外的硬件模块,如扩展磁盘柜、控制器等,进一步增加了成本。
2、扩展性受限
- 传统架构的扩展性相对较差,以存储阵列为例,当企业需要扩展存储容量时,可能会受到存储阵列本身的硬件限制,如最大支持的磁盘数量、最大容量等,扩展过程可能比较复杂,需要停机进行硬件安装和配置,这对企业的业务连续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计算资源扩展方面,传统架构可能需要购买新的服务器并进行复杂的网络和存储连接配置。
3、资源利用率低
- 传统架构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是独立设计和采购的,这往往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服务器的CPU和内存资源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存储阵列的存储空间也可能存在闲置的情况,这是因为在传统架构下,各个设备的资源分配是相对固定的,难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各有优劣,企业在选择架构时,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预算、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于中小企业和对成本比较敏感、对灵活性要求较高的企业来说,超融合架构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对于大型企业中对存储性能、稳定性和数据安全要求极高的关键业务应用,传统架构可能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