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次回路故障排查的步骤和方法
故障排查的前期准备
1、资料收集
- 收集二次回路的设计图纸,包括原理图、展开图、安装接线图等,这些图纸是排查故障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工作人员了解回路的结构、元件连接关系以及正常工作时的电气参数。
- 查阅设备的技术说明书,掌握二次设备(如继电器、接触器、熔断器等)的性能参数、动作原理和使用要求。
- 查看设备的运行记录和维护档案,了解设备的历史运行情况,是否存在过类似故障或近期的检修情况。
2、工具准备
- 常用电工工具,如万用表(用于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示波器(观察电信号的波形)等,万用表可以检测回路中的电压是否正常、电阻是否符合要求等;兆欧表能够检查线路的绝缘状况,及时发现绝缘破损等故障隐患;示波器对于分析复杂的电信号故障,如脉冲信号异常等非常有帮助。
- 测试线、短接线等辅助工具,测试线用于连接测量仪器和被测点,短接线在某些特定的故障排查方法(如短接部分电路来判断故障范围)中会用到。
故障排查的步骤
(一)外观检查
1、设备外观检查
- 检查二次回路中的设备,如继电器、接触器的外壳是否有损坏、变形,指示灯是否正常亮起,对于损坏的外壳可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可能导致内部元件受潮或者受到机械损伤,如果指示灯不亮,可能是设备本身故障或者其供电回路存在问题。
- 查看熔断器的熔体是否熔断,熔断器熔断是二次回路常见的故障现象之一,可能是由于回路中存在过流现象,如短路或者过载。
2、线路检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检查二次回路的接线是否牢固,有无松动、脱落或者烧焦的迹象,松动的接线可能会导致接触不良,引起电压降增大、信号传输中断等问题;烧焦的接线则可能表示此处曾经发生过短路故障。
- 查看线路的标识是否清晰,正确的线路标识有助于快速定位线路,提高故障排查的效率,如果标识不清,可能会在排查过程中误判线路连接关系。
(二)故障范围确定
1、分段检查
- 根据二次回路的结构特点,将回路分成若干个区段,对于一个复杂的保护二次回路,可以按照电流回路、电压回路、控制回路等进行分段,然后通过测量各段的电气参数,如电压、电阻等,初步判断故障可能存在的区段。
- 采用“断开法”,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个断开回路中的部分支路或者设备,观察故障现象是否消失,如果断开某一支路后故障消失,那么故障很可能就在该支路内。
2、逻辑分析
- 依据二次回路的逻辑功能进行分析,在一个断路器控制回路中,合闸操作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如控制电源正常、合闸线圈正常、闭锁条件满足等,通过分析这些逻辑关系,可以缩小故障范围,如果合闸操作失败,且控制电源正常,那么就需要重点检查合闸线圈及其相关的联锁条件。
(三)故障点查找
1、电压测量法
- 对于二次回路中的直流电源回路,可以使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从电源端开始,沿着回路依次测量各点的电压,正常情况下,在闭合回路中,相邻两点之间应该有一定的电压降,如果某两点之间电压降过大或者为零,可能存在接触不良或者断路故障。
- 在交流电压回路中,同样可以用万用表的交流电压档测量电压,在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回路测量时,要注意测量值是否符合额定电压值,如果测量值异常,可能是电压互感器本身故障或者二次回路存在短路、断路等问题。
2、电阻测量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在二次回路断电的情况下,使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线路的电阻,测量时要注意将回路中的相关设备(如继电器的线圈)考虑在内,如果测量的电阻值与正常阻值相差很大,可能存在线路断路(电阻无穷大)或者短路(电阻过小)的情况。
- 对于怀疑有接触不良的接线点,可以通过测量接线点两端的电阻,在轻轻晃动接线的同时观察电阻值是否有变化,如果电阻值不稳定,说明该接线点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
3、信号注入法
- 在一些复杂的二次回路中,如包含电子元件的回路,可以采用信号注入法,向回路中注入一个已知的低频信号,然后使用示波器在回路的不同点检测信号的传输情况,如果在某一点信号消失或者发生严重畸变,那么故障点可能就在该点附近。
故障排除后的验证
1、功能测试
- 在排除故障后,对二次回路的功能进行全面测试,对于保护二次回路,要进行保护动作试验,模拟故障情况,检查保护装置是否能够正确动作,动作时间是否符合要求。
- 在断路器控制回路中,进行合闸、分闸操作试验,确保操作正常,相关的联锁功能也正常工作。
2、参数测量
- 重新测量二次回路中的电气参数,如电压、电流、电阻等,确保这些参数在正常范围内,在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中,测量二次电流是否与一次电流成正确的比例关系;在直流电源回路中,测量电源电压是否稳定在额定值附近。
二次回路故障排查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步骤,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电气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准确、高效地排除故障,确保二次回路的正常运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