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报警录像与全时录像:解析二者的区别》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一)全时录像
全时录像,顾名思义,是指监控系统在不间断地对监控区域进行录像操作,只要监控设备处于开启状态,它就会持续记录监控画面中的所有活动,不区分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这种录像方式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记录者,将监控范围内发生的一切,无论是人来人往的日常场景、光线的自然变化,还是设备自身的一些小故障(如短暂的画面闪烁等)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二)监控报警录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监控报警录像则是一种有条件触发的录像方式,它依赖于预先设定的报警规则,当监控系统检测到满足这些规则的事件时,才开始进行录像操作,当监控区域内的移动侦测功能被触发(检测到有物体移动且移动幅度超过设定阈值)、入侵检测(有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温度异常(在装有温度传感器的环境监控场景下,温度超出正常范围)等情况发生时,监控系统就会启动报警录像,记录下与该报警事件相关的画面内容。
二、存储需求与时长
(一)全时录像
1、存储需求
由于全时录像一直在进行,其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对于存储设备的容量要求很高,尤其是在监控点较多、分辨率较高(如高清或超高清监控画面)以及录像保留时长较长的情况下,一个采用1080P分辨率的监控摄像头,以每秒25帧的帧率进行全时录像,一天下来产生的视频文件大小可能达到几十GB。
2、存储时长
全时录像的存储时长往往受到存储设备容量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或机构可能会根据自身需求和相关法规要求,设置一定的存储时长,如7天、15天或30天等,一旦存储设备接近满容量,可能会采用覆盖最早录像的方式来继续存储新的录像内容。
(二)监控报警录像
1、存储需求
监控报警录像只有在报警事件触发时才进行录像,相较于全时录像,其产生的数据量相对较少,因为它只记录与报警相关的特定时间段内的画面,而不是连续不断的整个过程,所以在存储需求方面,对存储设备的容量压力相对较小。
2、存储时长
报警录像的存储时长也可能受到存储设备容量的限制,但由于其数据量少,在相同的存储设备条件下,它可以存储更长时间的录像内容,而且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对于报警录像可能会有特殊的存储时长要求,例如对于重要场所的入侵报警录像,可能会要求保存数年以备后续调查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数据价值与用途
(一)全时录像
1、数据价值
全时录像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完整的历史记录,在需要回顾某个时间段内监控区域的整体情况时非常有用,例如在调查某个时间段内人员的活动轨迹、设备的运行状态变化等情况时,全时录像可以提供全面的信息,虽然其中大部分可能是正常的、无异常的画面,但这些画面对于分析事件的背景和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用途
全时录像可用于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流程监督等,在企业生产车间,通过全时录像可以查看员工的操作规范程度、设备的运行效率等;在公共场所,如商场,可用于统计客流量、分析顾客的购物习惯等。
(二)监控报警录像
1、数据价值
监控报警录像的数据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异常事件的精准记录上,它聚焦于报警事件发生时的画面,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对于快速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至关重要,例如在盗窃案件发生时,报警录像可以直接显示出盗贼的外貌特征、作案手法以及逃跑方向等关键信息。
2、用途
报警录像主要用于安全防范和事件调查,当发生安全事故、入侵事件或其他异常情况时,报警录像就是最直接的证据来源,在司法程序中,报警录像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系统资源占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全时录像
1、硬件资源
全时录像需要持续占用监控设备的硬件资源,包括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处理器以及存储设备等,对于一些性能较低的监控设备,全时录像可能会导致设备运行缓慢,甚至出现卡顿现象,特别是在多个监控摄像头同时进行全时录像时,对整个监控系统的硬件资源压力会更大。
2、网络资源
在网络传输方面,全时录像需要持续地将视频数据传输到存储设备或监控中心,如果网络带宽不足,可能会影响录像的质量,出现画面延迟、丢帧等问题。
(二)监控报警录像
1、硬件资源
监控报警录像在未触发报警时,基本不占用额外的硬件资源进行录像操作,只有在报警事件发生时才会调用相关硬件资源进行录像,所以对硬件资源的占用是间歇性的、有条件的,这使得监控设备在非报警时段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其他功能,如实时监控画面的显示等。
2、网络资源
由于报警录像的数据量相对较少,在网络传输时对网络带宽的占用也相对较小,即使在网络带宽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较为顺畅地将报警录像传输到指定的存储位置或监控中心。
监控报警录像和全时录像在定义、存储需求、数据价值、系统资源占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在实际的监控应用场景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录像方式,或者将两者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监控效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