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高标准农田管护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的管护工作直接关系到其长久效益的发挥,在实践过程中,多元化管理模式逐渐成为高标准农田管护的创新方向,各地积极探索不同主体参与、多种管理方式相结合的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一)政策引领方向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高标准农田管护的目标、标准和要求,出台关于农田水利设施、土壤改良、田间道路维护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管护工作提供制度框架,这些政策规定了不同部门在管护中的职责,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使管护工作有序推进。
(二)资金保障基础
1、财政专项资金投入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这些资金主要投向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更新,如灌溉渠道的清淤、泵站的修缮等,以某省为例,每年安排数亿元的专项资金,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各地区的高标准农田管护项目进行补贴,确保了一些关键设施的正常运行。
2、整合涉农资金
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整合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的涉农资金,将水利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与农业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起来,用于建设和管护共用的农田基础设施,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扩大了资金的来源和规模。
三、农民合作组织参与的内生动力激发
(一)组织化优势
农民合作组织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们可以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规模效应,某粮食种植合作社,成员有上百户农民,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内的田间道路进行日常维护,通过集中人力、物力,提高了维护效率。
(二)利益联结机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收益共享
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益,进而实现成员的收益共享,在一些蔬菜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高标准农田的土壤肥力保持和设施维护,使得蔬菜产量和质量提高,成员按照入股比例分享增加的收益,从而提高了农民参与管护的积极性。
2、成本分担
合作组织内部通过协商,分担管护成本,成员根据各自的种植面积或者受益程度,分摊诸如灌溉设备维修、农田防护设施建设等费用,减轻了单个农民的负担。
四、企业介入的专业化运营模式
(一)技术与管理优势
1、先进技术引入
一些农业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某农业科技企业在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时,引入了智能灌溉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实现精准灌溉,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专业化管理
企业具有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运营经验,在高标准农田的生产经营和管护方面,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如某大型农业企业对托管的高标准农田,从作物种植规划、农资供应到田间管理和收获,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其中田间设施的管护也是按照企业的高标准进行。
(二)契约化合作
企业与农户或村集体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合作,契约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企业的管护责任、投资回报方式以及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等,这种契约化的合作模式保障了各方的利益,也使得高标准农田管护更加规范。
五、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的保障作用
(一)社会监督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舆论监督
媒体和社会公众通过舆论监督,促使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透明化,一旦发现管护中的问题,如农田设施遭到破坏未及时修复、管护资金使用不当等情况,媒体进行曝光,相关部门就会及时介入调查和整改。
2、第三方评估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机构从管护效果、资金使用效益、农民满意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为政府部门调整管护政策和资金分配提供依据。
(二)公众参与形式
1、志愿者服务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高标准农田的志愿服务,如参与农田周边环境整治、宣传高标准农田保护知识等,这不仅增强了公众对高标准农田的保护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管护的人力成本。
2、公众意见反馈
建立畅通的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如设置举报电话、网络平台等,让农民和社会公众能够及时反映高标准农田管护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六、结论
高标准农田管护的多元化管理模式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政府主导提供了政策和资金的坚实基础,农民合作组织激发了内生动力,企业介入带来了专业化运营,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提供了保障,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管理模式下各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提高管护的整体效益,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其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高标准农田管护体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