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政务数据管理规定:构建现代化政务数据治理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政务数据已成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资产,有效的政务数据管理对于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公共服务的精准性以及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为了规范政务数据的管理,提高政务数据的质量和利用效率,保障政务数据的安全,特制定本政务数据管理规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政务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政务数据是指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获取的各类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业务数据、统计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公共服务数据等,这些数据以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反映了政府治理的各个方面。
(二)分类
1、按照数据来源可分为内部产生数据和外部获取数据,内部产生数据如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数据、行政执法数据等;外部获取数据包括从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等获取的数据,如经济普查中企业上报的数据。
2、按照数据的性质可分为敏感数据和非敏感数据,敏感数据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如公民的身份证号码、企业的商业秘密等;非敏感数据则相对公开,可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如政府部门的政策文件、办事指南等。
政务数据的采集
(一)采集原则
1、合法性原则,政务数据的采集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必要性原则,只采集与履行政府职能必要的数据,避免过度采集。
3、准确性原则,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数据来源可靠。
(二)采集方式
1、主动采集,政府部门通过自身的业务系统主动收集数据,如税务部门通过税收征管系统采集企业纳税数据。
2、共享采集,从其他政府部门或机构共享获取相关数据,减少重复采集,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民政部门可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享获取申请人的就业和社保数据。
政务数据的存储
(一)存储安全
1、建立安全可靠的存储设施,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保障政务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对于敏感数据,要采取高级别的加密措施,防止数据泄露。
2、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制定灾难恢复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异地,确保数据的可用性。
(二)存储规范
1、按照数据分类进行存储,建立清晰的数据存储结构,便于数据的管理和查询,不同类型的数据应存储在不同的存储区域,如关系型数据库可用于存储结构化数据,文件系统可用于存储非结构化数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元数据管理,记录数据的来源、采集时间、数据格式等信息,提高数据的可追溯性。
政务数据的共享与开放
(一)共享机制
1、建立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作为数据共享的枢纽,各政府部门将可共享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上传至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2、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和权限,根据数据的性质和部门职能,确定哪些数据可以共享、哪些部门可以共享以及共享的方式等,在环保领域,环保部门可以与气象部门共享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共同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开放政策
1、推动政务数据开放,除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等不宜开放的数据外,其他政务数据应逐步向社会开放,开放的数据应以机器可读的格式提供,方便社会公众和企业利用。
2、建立数据开放目录,明确开放数据的内容、更新频率等信息,提高数据开放的透明度,通过数据开放,促进创新创业,激发社会活力。
政务数据的质量保障
(一)数据质量评估
1、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等方面对政务数据进行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数据与实际情况的相符程度来衡量,完整性可以通过数据项的齐全程度来评估。
2、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估工作,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于数据质量较差的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督促措施,提高其数据管理水平。
(二)数据清洗与整合
1、对采集到的政务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重复数据、错误数据等,通过数据清洗,提高数据的质量,为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奠定基础。
2、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消除数据孤岛,通过建立数据关联关系,实现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政务数据的安全管理
(一)安全制度建设
1、制定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安全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度应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开放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
2、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在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损失,恢复数据的正常使用。
(二)安全技术防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手段,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等,防范外部网络攻击,加强内部网络安全管理,防止内部人员的数据违规操作。
2、对政务数据的访问进行严格的审计,记录访问者的身份、访问时间、访问内容等信息,以便在发生安全问题时进行追溯。
政务数据的应用与创新
(一)决策支持
1、利用政务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经济数据、社会数据的分析,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变化等,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
2、建立决策模型,将政务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通过模型运算得出决策建议,决策模型应不断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府治理需求。
(二)公共服务创新
1、基于政务数据开发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产品,如在医疗卫生领域,根据居民的健康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2、利用政务数据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通过数据共享,减少办事环节,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服务模式。
监督与考核
(一)监督机制
1、建立政务数据管理的监督体系,由专门的监督部门对政府部门的数据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监督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开放等环节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2、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建立政务数据管理投诉举报渠道,对公众反映的数据管理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二)考核制度
1、制定政务数据管理考核指标,将数据质量、数据共享、数据安全等纳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部门绩效挂钩,对数据管理工作表现优秀的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2、定期对政务数据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政务数据管理规定和工作机制。
本政务数据管理规定是适应数字化时代政府治理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规范政务数据的管理,将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政府部门应严格遵守本规定,不断提高政务数据管理水平,共同构建现代化的政务数据治理体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