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步骤
水准测量概述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读取竖立于两个点上的水准尺读数,来测定两点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的一种测量方法,在工程建设、地形测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记录
1、现场记录
- 在水准测量过程中,现场记录至关重要,测量员应使用专门的水准测量手簿,按照规定的格式记录数据,每一站的观测数据包括后视尺读数、前视尺读数、测站编号、观测日期、天气情况等基本信息。
- 读数应准确到毫米,并且在记录时要保证字迹清晰、工整,不得随意涂改,如果发现读数有误,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如在错误数据上画一条横线,然后在旁边重新记录正确的数据,并注明原因。
2、数据完整性检查
- 测量完成后,首先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每一站的后视读数、前视读数都有记录,并且测站编号连续,没有遗漏的观测点。
高差计算
1、单站高差计算
- 对于每一个测站,高差\(h = a - b\),(a\)为后视尺读数,\(b\)为前视尺读数,计算结果的符号反映了两点间的高低关系,正号表示后视点低于前视点,负号表示后视点高于前视点。
2、路线高差计算
- 当进行水准路线测量(如闭合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时,需要计算整个路线的总高差,对于闭合水准路线,总高差\(\sum h\)理论上应该为零;对于附合水准路线,总高差\(\sum h = H_{终}-H_{始}\),(H_{终}\)为终点高程,\(H_{始}\)为起点高程;对于支水准路线,则是各站高差之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高差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1、高差闭合差计算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f_{h}=\sum h\)。
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f_{h}=\sum h-(H_{终}-H_{始})\)。
支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f_{h}=\sum h_{往}+\sum h_{返}\),其容许值根据测量规范确定,如四等水准测量\(f_{h容}=\pm20\sqrt{L}\)(\(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或\(f_{h容}=\pm6\sqrt{n}\)(\(n\)为测站数)。
2、高差闭合差调整
- 若\(f_{h}\leq f_{h容}\),则可以对高差闭合差进行调整,调整原则是将闭合差反号,按与测站数或路线长度成比例的原则分配到各测段的高差中。
- 对于按测站数调整的情况,某测段高差改正数\(v_{i}=-\frac{f_{h}}{\sum n}\times n_{i}\),(\sum n\)为总测站数,\(n_{i}\)为该测段的测站数;对于按路线长度调整的情况,某测段高差改正数\(v_{i}=-\frac{f_{h}}{\sum L}\times L_{i}\),(\sum L\)为总路线长度,\(L_{i}\)为该测段的路线长度。
- 各测段调整后的高差\(h_{i}' = h_{i}+v_{i}\)。
高程计算
1、已知点开始推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在附合水准路线和闭合水准路线中,从已知高程点开始,依次加上各测段调整后的高差,就可以得到各待求点的高程,已知点\(A\)的高程为\(H_{A}\),\(A\)到\(B\)测段调整后的高差为\(h_{AB}'\),则\(B\)点的高程\(H_{B}=H_{A}+h_{AB}'\)。
2、支水准路线高程计算
- 对于支水准路线,往测高差加上高差改正数得到改正后的高差,再根据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返测时同理,最后取往返测高程平均值作为未知点的最终高程。
数据精度评定
1、每公里高差中误差
- 对于水准测量的精度评定,可以计算每公里高差中误差\(M = \pm\sqrt{\frac{1}{N}\left[\frac{\sum f_{h}^{2}}{L}\right]}\),(N\)为水准路线的条数,\(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公里),\(f_{h}\)为高差闭合差,通过计算每公里高差中误差,可以评估水准测量成果的精度是否满足工程或测量规范的要求。
2、测站高差中误差
- 也可以计算测站高差中误差\(m = \pm\sqrt{\frac{\sum v^{2}}{n - 1}}\),(v\)为高差改正数,\(n\)为测站数,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出单个测站观测高差的精度情况。
水准测量数据处理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按照上述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以确保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工程建设、地形测绘等工作提供准确的高程数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