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率提高:从多个维度展现积极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能源资源利用率提高的表现
(一)工业领域
1、能源消耗与产出比优化
在传统能源利用率低的情况下,企业常常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一些钢铁厂过去每生产一吨钢材可能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并且由于设备老化和技术落后,能源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当资源利用率提高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型的节能型炼钢设备被引入,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余热回收系统,煤炭的燃烧更加充分,原本在废气中白白散失的热量现在被有效回收用于预热原材料或发电等其他用途,这使得生产每吨钢材的煤炭消耗量大幅降低,而钢材的产量和质量却得到了提升,从数据上来看,过去可能每吨钢材需要消耗0.8吨煤炭,资源利用率提高后,这个数值可能降低到0.5吨以下,同时钢材产量还能提高10% - 15%。
2、能源的多元化高效利用
过去,企业往往单纯依赖某一种能源,且利用方式单一,以化工企业为例,之前只利用天然气作为燃料进行加热反应,大量的天然气能量在燃烧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梯级利用,随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化工企业开始采用联合能源供应系统,天然气在经过预处理后,进入燃气轮机发电,燃气轮机产生的高温废气再被用于加热反应釜,实现了能源的二次利用,一些化工过程中产生的可燃废气也被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后作为补充能源重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辅助加热环节,这种多元化和梯级利用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能源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减少了对单一能源的依赖,也降低了企业的能源成本。
(二)建筑领域
1、节能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
以前,建筑行业大量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保温、隔热等方面性能较差,普通的砖墙导热系数较高,导致在冬季室内热量大量散失到室外,夏季室外热量又容易传入室内,这就使得建筑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用于取暖和制冷,随着资源利用率提高的理念深入人心,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如聚苯板、岩棉板等保温隔热材料被大量用于外墙保温系统,这些材料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能够有效阻止热量的传递,采用节能建筑材料的建筑物,与传统建筑相比,冬季取暖能耗可降低30% - 50%,夏季制冷能耗也能有显著的降低,这不仅提高了能源资源在建筑领域的利用率,也为居住者和使用者节省了大量的能源费用。
2、智能建筑系统的节能效果
传统建筑在能源管理方面较为粗放,照明、空调等设备常常处于无节制的使用状态,而现代智能建筑系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在智能建筑中,传感器遍布各个角落,能够实时感知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根据这些参数,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节空调的温度、风机的转速以及照明的亮度等,当室内无人时,智能系统会自动关闭照明和空调设备;当阳光充足时,自动调暗靠近窗户一侧的灯光亮度,通过这种智能化的精细管理,建筑的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据统计,智能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在能源消耗方面可降低20% - 40%,同时还能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室内环境。
二、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城市土地利用
1、立体式开发
过去,城市土地利用往往局限于平面扩展,导致城市规模不断向外蔓延,出现大量的城市边缘地带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一些城市的老城区周边存在大片的低矮平房区,土地容积率极低,随着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城市开始向立体空间发展,高层住宅、写字楼和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建设高层建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容纳更多的人口和商业活动,一个占地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地块,如果建设多层住宅,可能只能容纳几百户居民;而如果建设高层住宅和配套的商业设施,可容纳的居民户数可能会增加到数千户,同时还能提供大量的商业办公空间,这种立体式开发不仅提高了土地的承载能力,还减少了对城市周边耕地和绿地的侵占。
2、土地功能的混合利用
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土地功能分区较为严格,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相互分离,这就导致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长距离通勤,增加了交通成本和能源消耗,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区域在非高峰时段的土地闲置,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的表现之一就是土地功能的混合利用,在一些新兴的城市区域,出现了集居住、商业、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居民可以在步行距离内满足工作、购物、休闲等多种需求,在一个混合功能社区内,底层为商业店铺和超市,中层为办公区域,高层为住宅,这种布局使得土地在不同时段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交通流量,提高了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也使得土地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二)农业土地利用
1、精准农业技术提升土地产出
传统农业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盲目性,施肥、灌溉等操作缺乏精准性,农民在给农田施肥时,往往采用均匀撒施的方式,导致部分区域肥料过剩造成土壤污染,部分区域肥料不足影响作物生长,随着资源利用率提高的趋势,精准农业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被用于农田管理,通过对土壤肥力、水分含量、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的精确分析,农民可以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和精准播种,根据土壤肥力的差异,在不同区域精确地施加不同量的肥料,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这样一来,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农作物的产量可以提高20% - 30%,同时减少了肥料和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土地资源和其他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农业土地的复合经营
过去,农业土地大多采用单一的种植或养殖模式,一块农田可能只种植小麦或玉米等单一作物,一个池塘可能只养殖一种鱼类,这种单一经营模式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也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农业土地的复合经营模式逐渐兴起,在稻田里同时养殖小龙虾或泥鳅,小龙虾和泥鳅可以以稻田中的害虫、杂草为食,它们的排泄物又能为稻田提供天然肥料,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这种复合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在果园里,果农可以在果树下种植一些适合的草本植物,如中药材或绿肥作物,绿肥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中药材可以增加额外的经济收益,这种农业土地的复合经营模式充分挖掘了土地的潜力,是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的表现
(一)工业用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完善
在过去,工业企业是水资源浪费的大户,许多工厂直接从水源地取水,经过一次使用后就将废水直接排放,没有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印染厂在印染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以前这些使用过的水含有染料和化学药剂等污染物就直接排入下水道,随着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印染厂开始建立完善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对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其中的大部分污染物,然后通过反渗透、超滤等膜分离技术进一步净化废水,使其达到可以再次用于印染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如布料的初步漂洗等,通过这种水循环利用系统,印染厂的新鲜水取水量可以降低60% - 80%,类似的,在其他工业领域,如造纸、化工等,水循环利用系统也在不断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用水的资源利用率,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压力。
2、节水型工艺和设备的采用
传统的工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往往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以电镀行业为例,传统的电镀工艺在镀件清洗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进行冲洗,而且冲洗效率较低,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随着技术的发展,节水型电镀工艺开始被采用,这种新工艺采用喷雾清洗、逆流清洗等方式,在保证镀件清洗质量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清洗用水量,新的电镀设备也进行了优化设计,如采用封闭式的镀槽结构,减少了镀液的蒸发和飞溅,间接减少了补充水的用量,在其他工业行业,如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也纷纷采用节水型工艺和设备,这些创新措施使得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以更少的水资源投入实现相同甚至更高的生产目标,从而提高了水资源在工业领域的利用率。
(二)农业用水
1、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
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如漫灌,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在漫灌过程中,大量的水在田间流淌,只有一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其余的水要么渗入地下深处无法被利用,要么蒸发散失到大气中,随着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高效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开始在农业领域广泛推广,滴灌技术通过在作物根部铺设滴灌带,将水一滴一滴地精准滴入作物根部周围的土壤中,使水分直接被作物根系吸收,几乎没有浪费,微喷灌则是通过喷头将水以细小的水雾形式喷洒到作物上,既可以保证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又能减少水分的蒸发,采用滴灌技术相比漫灌可以节水50% - 70%,采用微喷灌也能节水30% - 50%,这些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在农业中的利用率,也有助于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局面。
2、雨水收集与利用
在过去,农业生产很少重视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大量的雨水白白流失,许多农村地区开始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农民在田间地头修建小型的雨水集蓄池,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农作物,在一些山区,还利用地形修建梯田式的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后,通过简单的过滤和储存,在干旱季节用于灌溉果园、茶园等,在一些大型的农业园区,也会采用现代化的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将屋顶、道路等区域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园区内的灌溉、景观补水等用途,通过雨水收集与利用,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依赖,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能源、土地、水资源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诸多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也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