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应对策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引言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疾病,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有效手段,白内障手术无论是术中还是术后都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了解这些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二、白内障术中并发症及处理
(一)后囊膜破裂
1、原因
- 晶状体核娩出时用力不当,尤其是硬核白内障手术时,操作不慎容易导致后囊膜破裂。
- 超声乳化过程中参数设置不合理,如能量过高、乳化时间过长,使后囊膜受到过多的超声能量冲击。
- 患者晶状体后囊膜本身比较薄弱,如高度近视患者或者存在先天性后囊膜异常的情况。
2、处理
- 如果破口较小且没有玻璃体脱出,可继续小心完成白内障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于睫状沟,术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晶状体碎块掉入玻璃体腔。
- 若破口较大且有玻璃体脱出,应停止常规手术操作,首先用玻璃体切割器切除脱出的玻璃体,然后根据后囊膜破损的程度决定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如果后囊膜支撑力尚可,可以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或者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如果后囊膜支撑完全丧失,一般不建议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以免引起人工晶状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
(二)虹膜损伤
1、原因
- 手术器械进入前房时操作不熟练,直接损伤虹膜组织。
- 超声乳化头或注吸针头在眼内操作时不小心触及虹膜。
- 瞳孔散大不充分,手术操作空间受限,增加了虹膜损伤的风险。
2、处理
- 轻微的虹膜损伤,如虹膜表面小的擦伤,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愈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如果虹膜根部离断,范围较小(小于1个象限)且对瞳孔形态和眼压没有明显影响,可以密切观察,若离断范围较大,影响瞳孔形态和眼压,可考虑行虹膜根部修复手术,将离断的虹膜根部缝合复位。
(三)浅前房
1、原因
- 切口渗漏是常见原因之一,切口缝合不严密或者切口裂开都可能导致房水外流,前房变浅。
- 脉络膜脱离,可能由于手术刺激、眼压突然降低等因素引起脉络膜血管扩张,液体渗出到脉络膜上腔,使眼内容积增加,相对的前房变浅。
2、处理
- 对于切口渗漏引起的浅前房,如果渗漏较轻,可通过局部加压包扎,促进切口愈合,如果渗漏严重,需要重新缝合切口。
- 脉络膜脱离导致的浅前房,首先要散瞳,局部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如果脱离范围较大,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行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前房注气术。
三、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一)眼内炎
1、原因
- 手术过程中的污染,包括手术器械、手术室环境、眼内灌注液等的污染。
- 患者自身眼部存在感染灶,如慢性泪囊炎等,细菌可通过手术切口进入眼内引起感染。
2、处理
- 一旦怀疑眼内炎,应立即进行前房穿刺和玻璃体腔穿刺抽取房水和玻璃体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全身和局部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病情严重,需要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感染灶,以挽救视力。
(二)人工晶状体脱位
1、原因
- 术后外伤,如眼部受到剧烈撞击,可使人工晶状体位置发生改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术中人工晶状体植入位置不当,或者后囊膜支撑力不足(如后囊膜破裂后修复不良),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导致人工晶状体脱位。
2、处理
- 轻度的人工晶状体脱位,如果没有明显的视力下降和眼部不适,可以密切观察,如果脱位严重影响视力,需要根据脱位的方向和程度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将人工晶状体重新调整位置并固定,或者取出脱位的人工晶状体后重新植入新的人工晶状体。
(三)角膜水肿
1、原因
- 手术操作过程中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如超声乳化能量对角膜内皮的冲击、手术器械反复进出前房对角膜内皮的摩擦等。
- 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功能本身较差,如年龄较大、患有角膜内皮疾病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角膜水肿。
2、处理
- 轻度角膜水肿一般在术后1 - 2天可自行消退,可局部应用高渗剂(如50%葡萄糖溶液)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减轻水肿,如果角膜水肿严重且持续不消退,可考虑佩戴角膜绷带镜,促进角膜内皮细胞的修复。
(四)术后眼压升高
1、原因
- 残留的晶状体皮质、粘弹剂等堵塞房角,影响房水流出,导致眼压升高。
- 术后炎症反应较重,使小梁网功能受损,房水排出受阻。
2、处理
- 对于残留物质堵塞引起的眼压升高,可通过前房冲洗,清除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和粘弹剂,如果是炎症反应导致的眼压升高,应积极控制炎症,局部和全身应用降眼压药物,如β - 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等。
四、结论
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种类较多,需要眼科医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术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手术,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并发症,要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理,以提高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