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及处理专家共识解读与临床应用》
一、引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技术,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和硬膜外阻滞等,具有操作相对简单、麻醉效果确切、对生理功能影响相对较小等优点,椎管内麻醉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及时识别与正确处理对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及处理专家共识,详细阐述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二、低血压
1、原因
- 交感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可阻断相应节段的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扩张,尤其是阻滞平面过高时,可使外周血管阻力显著降低,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
- 静脉回流减少:麻醉后下肢肌肉松弛,失去肌肉泵的作用,使静脉血回流心脏减少,进一步加重低血压。
2、处理
- 预扩容:在椎管内麻醉前进行适当的晶体液或胶体液预扩容,可增加血容量,减轻麻醉后血压下降的程度。
- 调整体位:将患者下肢抬高,增加回心血量,同时可将手术床调整为头低脚高位(Trendelenburg位),以改善静脉回流。
- 血管活性药物:若血压下降明显,可使用麻黄碱等血管收缩药物提升血压,麻黄碱可直接兴奋血管平滑肌上的α、β受体,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也能增加心输出量。
三、呼吸抑制
1、原因
- 高平面阻滞:当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过高,可累及肋间神经甚至膈神经,导致肋间肌和膈肌麻痹,影响呼吸功能。
- 硬膜外阻滞局麻药误注:如果硬膜外阻滞时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腔,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抑制。
2、处理
- 密切监测:在椎管内麻醉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幅度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旦发现呼吸抑制的迹象,如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减小等,应立即处理。
- 氧疗:给予患者吸氧,提高吸入氧浓度,改善氧合,对于轻度呼吸抑制患者,通过面罩吸氧可缓解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若呼吸抑制严重,如患者出现呼吸微弱或停止,应立即进行面罩辅助呼吸或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确保患者的通气功能。
四、恶心呕吐
1、原因
- 低血压:椎管内麻醉引起的低血压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兴奋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
- 迷走神经反射:手术操作刺激腹膜、内脏等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恶心呕吐。
-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局麻药吸收后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刺激,也可引发恶心呕吐。
2、处理
- 纠正低血压:按照上述低血压的处理方法,提升血压,改善脑供血。
- 应用止吐药物:如昂丹司琼等5 - 羟色胺3(5 - HT3)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抑制呕吐反射,对于因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恶心呕吐,可适当给予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减轻迷走神经张力。
五、全脊髓麻醉
1、原因
- 硬膜外阻滞时,大量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腔,可导致全脊髓麻醉,这是硬膜外阻滞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2、处理
- 立即抢救:一旦发生全脊髓麻醉,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同时快速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 持续监测:在抢救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直至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六、硬膜外血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原因
- 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如患者存在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服用抗凝药物等情况,在进行椎管内麻醉操作时,容易损伤血管导致硬膜外血肿形成。
- 穿刺操作不当:粗暴的穿刺或多次穿刺可损伤硬膜外血管,增加硬膜外血肿的发生风险。
2、处理
- 早期诊断:如果患者在椎管内麻醉后出现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背痛等症状,应高度怀疑硬膜外血肿的可能,及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为硬膜外血肿,应尽快进行手术减压,以恢复脊髓功能,手术时机非常关键,一般认为在出现症状后的8小时内进行手术效果较好。
七、神经损伤
1、原因
- 穿刺直接损伤:穿刺针直接损伤脊神经根或脊髓是神经损伤的直接原因之一。
-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某些局麻药在高浓度或长时间接触神经组织时,可能对神经产生毒性作用。
2、处理
- 观察与评估:对于神经损伤患者,应密切观察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包括感觉、运动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 营养神经治疗:可给予维生素B12、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促进神经的修复,对于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八、结论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种类繁多,从较为常见的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到严重的全脊髓麻醉、硬膜外血肿和神经损伤等,麻醉医生应熟练掌握椎管内麻醉技术,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在麻醉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凝血功能、脊柱情况等,在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以确保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手术麻醉质量和术后康复水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