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据物理存储结构:顺序存储与链式存储》
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主要包括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两种情况。
一、顺序存储结构
1、基本概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顺序存储结构是把逻辑上相邻的元素存储在物理位置上也相邻的存储单元中,在数组中,元素是按照顺序依次存储在连续的内存空间里的,如果我们有一个整型数组int arr[5]
,那么arr[0]
、arr[1]
、arr[2]
、arr[3]
和arr[4]
会依次存放在连续的内存地址上。
- 这种存储结构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实现随机访问,由于每个元素的存储位置是固定的,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任意元素的地址,对于一个起始地址为base
,每个元素占用size
字节的数组,第i
个元素的地址可以通过公式address = base + i * size
来计算,在需要频繁访问数组中特定元素的情况下,顺序存储结构的效率非常高。
2、适用场景与局限性
- 顺序存储结构适用于数据元素个数相对固定,且主要操作是查找、读取元素的情况,在一个存储学生成绩的数组中,如果只是偶尔添加或删除成绩,而经常需要查询某个学生的成绩,顺序存储结构就比较合适。
- 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当需要在数组中间插入或删除元素时,需要移动大量的元素,要在一个长度为n
的数组的第k
个位置插入一个元素,就需要将第k
个位置及以后的元素都向后移动一位,这会导致时间复杂度为O(n)的操作,在数据量较大时效率低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链式存储结构
1、基本概念
- 链式存储结构是通过指针将存储单元链接起来的一种存储结构,每个数据元素被存储在一个节点中,节点除了包含数据本身之外,还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在单链表的情况下),对于一个链表节点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next; };
,data
域存储数据,next
指针指向下一个节点。
- 这种结构不要求物理上相邻的元素在逻辑上也相邻,链表的头节点是整个链表的入口,通过头节点可以遍历整个链表,与顺序存储结构不同,它不能直接通过计算得到某个元素的地址,而是需要从链表的头节点开始,顺着指针逐个节点查找。
2、适用场景与局限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链式存储结构在需要频繁插入和删除元素的情况下表现出色,当要在链表中插入一个节点时,只需要修改相关节点的指针即可,时间复杂度为O(1)(在已知插入位置的情况下),在一个管理动态分配资源的链表中,如果需要随时添加或移除资源对应的节点,链式存储结构就非常方便。
- 链式存储结构的随机访问性能较差,由于不能直接计算元素的地址,要访问链表中的第n
个元素,需要从链表头开始遍历n - 1
个节点,时间复杂度为O(n),由于每个节点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指针,在空间利用上相对顺序存储结构效率较低。
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操作的频率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物理存储结构,如果数据的读取操作占主导地位,且数据量相对固定,顺序存储结构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数据的插入和删除操作频繁,链式存储结构则更具优势,还有一些改进的存储结构,如循环链表、双向链表等,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也有各自的用途,双向链表在需要双向遍历数据的情况下非常有用,而循环链表在处理循环任务或环形数据结构时有独特的优势,这些存储结构都是数据存储和管理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高效地处理各种数据提供了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