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群晖外接硬盘设置存储池全攻略》
一、前言
黑群晖是许多用户构建家庭或小型办公网络存储解决方案的热门选择,外接硬盘到黑群晖设备上并合理设置存储池,可以进一步扩展存储容量、灵活管理数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了解相关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
二、准备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硬件准备
- 确保你的黑群晖设备有足够的接口来连接外接硬盘,常见的接口有USB接口或者eSATA接口(如果设备支持),如果使用USB接口,建议使用USB 3.0或更高版本的接口以保证数据传输速度。
- 选择合适的外接硬盘,根据需求选择容量、转速(如7200转的硬盘通常读写速度更快)和缓存大小合适的硬盘,如果你主要用于存储大量高清视频,大容量、高转速且缓存较大的硬盘会更合适。
2、软件准备
- 确保你的黑群晖系统已经正确安装并可以正常登录管理界面,一般通过在浏览器中输入黑群晖设备的IP地址,使用管理员账号登录到DSM(DiskStation Manager)系统。
三、连接外接硬盘到黑群晖
1、物理连接
- 如果是USB硬盘,直接将硬盘通过USB线连接到黑群晖设备的USB接口上,设备会自动检测到新的外接设备,对于eSATA硬盘,需要先关闭黑群晖设备(如果支持热插拔则不需要),然后连接硬盘,再重新启动设备。
2、在DSM系统中查看外接硬盘
- 登录DSM系统后,进入“存储管理器”,在“存储”选项卡下,可以看到新连接的外接硬盘设备,如果没有看到,可以尝试点击“重新扫描”按钮来刷新设备列表,外接硬盘显示为未分配状态。
四、创建存储池
1、进入存储池创建向导
- 在“存储管理器”中,点击“存储池”选项卡,然后点击“创建”按钮来启动存储池创建向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选择硬盘
- 在弹出的“创建存储池”窗口中,会显示所有可用的硬盘,包括外接硬盘,选中你想要添加到存储池的外接硬盘,如果有多个外接硬盘,你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是将它们单独创建存储池还是组合成RAID(如RAID 0以提高读写速度、RAID 1以实现数据冗余等),如果有两块外接1TB硬盘,创建RAID 0存储池后,总容量将接近2TB,读写速度会比单盘有所提升,但没有数据冗余;而创建RAID 1存储池后,总容量为1TB,一块硬盘的数据会自动镜像到另一块硬盘上,提高了数据安全性。
3、配置存储池属性
- 选择好硬盘后,需要设置存储池的一些属性。
- 存储池名称:给存储池取一个易于识别的名称,外接硬盘存储池 - 视频资料”,这样方便日后管理。
- 存储池空间分配:可以选择是将整个硬盘空间用于存储池,或者只分配一部分空间,如果只分配一部分空间,剩余空间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比如单独创建其他存储池或者作为未分配空间以备将来扩展存储池使用。
- 数据保护类型:除了RAID类型提供的数据保护外,还可以选择启用群晖的一些高级数据保护功能,如快照功能,快照可以在特定时间点对存储池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当数据意外被删除或者损坏时,可以快速恢复到快照时的状态。
4、确认创建
- 检查所有设置无误后,点击“确定”按钮开始创建存储池,创建过程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具体时间取决于硬盘容量和系统性能,在创建过程中,不要断开外接硬盘或者重启黑群晖设备,以免造成存储池创建失败或者数据损坏。
五、存储池管理与维护
1、存储池状态查看
- 在“存储池”选项卡下,可以查看已创建存储池的状态,包括容量使用情况、健康状态等,如果外接硬盘出现故障,存储池状态会显示警告信息,例如某个硬盘显示为“故障”状态。
2、存储池扩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如果后续有新的外接硬盘想要添加到现有的存储池中,可以通过“存储池”选项卡中的“管理”功能来进行扩展操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扩展操作可能会受到存储池原有RAID类型和数据分布的限制。
3、数据迁移与备份
- 当需要将存储池中的数据迁移到其他存储设备或者进行备份时,可以使用群晖提供的多种工具,如Hyper Backup等,在进行数据迁移或备份时,要确保目标设备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数据。
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外接硬盘无法识别
- 首先检查物理连接是否牢固,尝试重新插拔硬盘,如果是USB接口,也可以更换USB接口再试。
- 在DSM系统中,查看系统日志,查找关于外接硬盘识别失败的相关错误信息,可能是驱动问题,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尝试更新黑群晖系统到最新版本。
2、存储池创建失败
- 可能是硬盘存在坏道或者兼容性问题,可以先使用硬盘检测工具(如群晖自带的硬盘检测功能)对外接硬盘进行检测,如果是兼容性问题,可以尝试更换其他品牌或型号的外接硬盘。
- 检查创建存储池时的设置是否正确,例如RAID类型选择是否与硬盘数量和需求相匹配,存储池名称是否包含特殊字符等。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成功地将外接硬盘设置为黑群晖的存储池,从而有效地扩展存储容量并进行数据管理,在整个过程中,要谨慎操作,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存储系统的稳定。
评论列表